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女子

天可汗 第九卷 46-60章 作者:西风紧

2018-12-11 09:41:06

第四十六章 治理   晋军在都山破契丹奚联兵,昼夜兼程越过白狼山,然后沿白狼水向东进发至营州柳城。以前唐军在东北几次接连丧师,此时的营州全境已全在契丹人控制之下,柳城便是这片区域的中心,此城在汉人和契丹人手里几经易手,双方都有修筑城池,已有一定的规模。   杜暹率军到达柳城,敌军闭城不出。他在都山之战中已尝试过铁炮的用处,这时用来轰击固定的城墙目标更是方便,遂下令先用炮击。四炮一轮齐发就轰塌了西墙,墙塌之后仍不消停,四门铁炮持续向城中炮击,木制建筑起火,柳城火光冲天。   如此射击了几番,铁炮就全部报销了。两门炮管在用水冷却之后被火药震裂,再用就要炸膛;另外两门炮身变形。最后只能停止炮轰,官吏记录称:火炮威力,但不堪长用,新炮用过两回便破碎废弃。   而此时柳城西城早已塌成废墟,城中多处起火,工事几乎失去了防御力。杜暹正欲调集骑兵攻进去时,柳城契丹人便举旗投降了。晋军攻打柳城的战绩便以受伤二人的代价(靠得太近不及掩耳被火炮震聋),击毙击伤数百俘虏万余敌兵而结束。   攻下柳城之后的事儿,《新晋书》只有寥寥几笔记录:暹将兵入城,疑胡兵诈降,尽杀之;军中粮草无多,调兵掠粮。   青史轻描淡写的一行字,实际上并不是那么轻松,却充满了血泪。“疑胡兵诈降,尽杀之”,当时杜暹与幕僚商议,考虑到了几个原因,其中包括杀掉壮丁减少契丹人口等因素,便下令将在都山投降的和柳城俘兵一起驱赶进瓮城之中,人数有两万多人,挤在里面几无立足之地,拥挤不堪。然后下令关闭各门,往里面泼石油,以火烧之。   从地里挖出来的黑油烧起来黑烟滚滚臭气熏天,瓮城中人口密集,烧死者少、熏死熏晕者多。俘虏之前已被解甲,身无防护,城楼上的晋兵又以弓弩乱射,屠杀持续了整整半日,翁城中尸体堆积如山,形如修罗场。众军又在城外挖巨坑,用牛车马车将尸体和受伤没死的一起运出去以土埋掉,一天功夫契丹族青壮便减少两万多。   李失活部不敢复取营州,已经丢下这边的部族撤往松漠都护府去了。杜暹军队为了补充粮草“就食于敌”,便派骑兵攻掠燕郡、汝罗等地,凡有抵抗便行“坚壁清野”之事,燕郡汝罗两地的契丹部落数万帐被铁骑冲杀屠戮殆尽,牛羊马匹各种物资尽被抢夺,杜暹各军大发横财。各地农户也是差不多的遭遇,或逃或死人口减少很多。到了七月间,营州各地几乎没有了成组织的势力,乡里剩下的也只是一些散户,大部分逃到了交通更不便的地方。   杜暹向长安上书告捷,奏章言击溃契丹奚联军主力,地方有东夷人口“抗拒”,便率兵进行了镇压,并开始对营州进行“治理”。   大总管行辕在营州拥有最高权力,“治理”的计划主要由杜暹的幕僚制定,军事管制下的执行效率很高,但营州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显得比较急躁。   接手营州各方面管理权的势力大概分作三方,首先就是杜暹以下的正规军两万多人,暂时驻扎在柳城,随时镇压各地起义和暴动。然后从河北调了一些边兵过来,征发营州各地百姓开始修筑工事,按部就班地建立城、堡、哨军事体系,各据点之间又修驿道连通组成网络。然后委派地方官吏组建州、县建制,各县长官按律法分拨职守之田,准许其建立庄园蓄养家丁农奴,甚至可以拥有少量私人武装。同时开辟军屯、互市等相关设施。   杜暹当初在长安得到的圣旨是“攻下并占领营州”,显然他的任务不只是在正面战场击败东夷军队,还要让晋朝的势力在营州站稳阵脚,对当地进行有效统治。现在他实行的计划已经脱离了羁州的治理办法,而是直接在地方建立类似国内边境州的军政体系,对营州实行直接统治。   从河北调来的官吏、武将对国内州县的那套建制玩得很熟练,可谓经验丰富,但营州境内大部分是胡人,真正实行起来不比国内,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从河北调人调物耗费了大量的钱粮物资,然后那些摄于暴力顺服晋朝官吏的胡人也分农夫和牧民,有的已经学会了耕种并拥有农田,这类人比较好管理。但有些是牧民不会种地,被收编之后只能当作奴隶苦力一样使用,汉民进入营州后有的地区直接从封建社会退步到了奴隶社会。   最大的问题是反抗此起彼伏,晋军前期的杀伐造成了仇恨情绪,接着各地胡人又被迫缴纳财产、负担修建工事的沉重劳役,压迫之下暴动频繁十分正常。特别是临近北部修建的工事进度十分缓慢,没过几天就有契丹游骑袭扰,边军一般是一面拿武器一面拿工具建造工事。从柳城出来的骑兵四处镇压,流血冲突每天都在发生。杜暹“治理”地方的才能显得生硬呆板,下马治州的才能实在比不上行军布阵的水准。   杜暹为了进一步占领营州,更方便进行镇压,又下令重设燕郡守捉、汝罗守捉两城,与柳城形成三角之势,调兵镇守,对各地进行暴力统治。   河北来的文官巡视营州现状,纷纷劝诫,指责杜暹的干法是急于求成,根本不是长久之计。但他认为营州是通往东北各国的门户要地,不能交给胡人自治,而应该迅速“教化”,对官僚们的意见弃之不顾。有人骂他误国,怒而将营州的情况写成奏章送去长安弹劾之。杜暹不以为然,以他在薛崇训心里的位置,还能被几个屁大的官谗言不成?   他的学生同时是幕僚提醒他:“几个官员的弹劾奏章无甚要紧,只是政事堂诸相公本就对杜公不满,那些人长于小题大作,可能会抓住此事做文章,杜公不得不防。”   杜暹也还是听得进一些意见,旁人一提醒他思索之下有些道理,着实牵挂了两日。但是“治理营州”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工了,调拨人马物资无算,总不能就此半途而废浪费资源。   这时渤海国汗王及活动在高句丽旧地的诸胡部落派人到柳城联络关系,并派了一些使节进驻柳城,以备晋兵日后与之冲突时能及时议和。契丹、奚在晋朝大军进攻下连吃败仗军力受损,摄于武力也派人来议和休战,并有使者来到柳城想转道前去长安觐见皇帝。   杜暹设宴款待,礼遇之。期间有幕僚进言:“杜公可记得我们还在长安时,今上一次下旨让新罗进献处子,政事堂封驳没能发出?”   杜暹笑道:“这事儿,政事堂那几个人实在是在替今上作想。咱们在长安见过新罗使者,面相奇特,恐怕女子也不怎好看。”   幕僚道:“今有安东都护府境内(高句丽旧地,被唐军击败后灭国成为唐朝羁州,后营州丢失,唐朝一度失去了对当地的有效控制)部族派人来示好,杜公何不命他们选少女送来,献到长安?此时不过小事一桩而已。据学生所知,高句丽人和新罗人的面相完全不同,高句丽人白而丰腴,若是挑选得当今上定会喜欢。”   杜暹沉吟道:“这种事可不怎么光彩,恐遭朝臣诟病。”   幕僚不以为然道:“又不是杜公献上的,那高句丽旧部有意归顺朝廷,一心要献礼物,咱们屯兵营州还能拦着这事儿不成?”   杜暹想起前几日被人弹劾的事儿,毕竟自己人不在长安,又掌十几万兵马,什么话由着政事堂那几个人说,着实有些不太痛快。听到幕僚的这个建议,虽然感觉下作了点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还能让皇帝高兴。他想罢便同意了幕僚的说法。   一日他接见从安东都护府来的使者,赠与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牛羊和丝绸,暗示使者让首领派人向长安进献处女,还会得到更多的馈赠。本来杜暹还打算他们不同意就武力威胁,不料使者欣然同意,将此事视作包赚不赔的好买卖。杜暹下来后不由得对幕僚唏嘘了几句:咱们晋朝和四方做买卖,可从来不卖人,总会顾惜气节。幕僚道:“昔日高句丽国雄踞东北,是敢不对中原称臣的邦国,宁肯大战也不肯屈膝,不过如今已亡国后人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另一人道:“还是新罗识时务,本来实力最弱,不是高句丽的对手几乎要被灭国,不过能放下身段向长安称臣,便得以与唐朝联手,最终灭掉高句丽而占有整个半岛之地。不屈者灭国,称臣者坐大,世事竟是如此啊。”   幕府中一众人谈笑古今唏嘘一阵,尽兴了还有人作小诗一两首,然后才各自处理公务。 第四十七章 说话   全天下消息最灵通的地方自然是长安。营州一打仗,当地逃难的百姓、毛皮药材商人、跑江湖的三教九流共同将战争的讯息向四周扩散,可这样的扩散速度有限,而且传风声的人也没亲眼看见战场发生的事,没事谁也不能因为八卦冒死跑到血淋淋的战场上去做战地记者吧。这种事还有一个途径传播,那就是邸报,通过邸报传的事儿就靠谱多了。但邸报是长安先收到奏章,再从大明宫发出来的军政信息,所以长安离营州远却可能比中途的许多地方都先获知时事要务。   先是传捷报的人马从“天街”高调地喊着呼啸而过,正好瞧见的人们只能模糊地知道:杜暹在营州打赢了。至于过程如何还得等“宫门抄”,一些筛选过的朝廷内部机关报内容会直接张贴于宫门公诸于众,像这种打了胜仗的好事儿还不得贴出来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   一等宫门抄出来,这事要不了几天全长安城都会知道,然后会通过驿道向各地传播。上到士大夫下到庶民贩夫走卒,关注新鲜事的心情没多少分别,不然某日和三朋四友在茶楼或路边茶水摊坐下来一闲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你啥也不知道还不得被人当猴子一样看。   不过各个阶层获悉信息的途径不同罢了。那筛选过的邸报一贴到宫墙上,自然有识字的人上前阅读抄录;但很多市井小民压根就不识字,而且很多人不在城北这边活动,长安又大不能人人都大老远专门跑来瞧,升斗小民关注时事可以,在他们心里最重要的还是眼下养家糊口的那点事,于是就有很多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了解状况的人。营州大捷这样有武功打斗有名人在故事,是上好的艺术材料,还有一种流行的传播模式:说话曲艺。酒肆茶楼甚至青楼妓院吃喝玩乐的地方,总会有许多节目让大家喝得开心玩得高兴,表演的方式多样,有动物戏傀儡戏有真人戏,有唱歌跳舞的,也有讲故事称为“说话”的节目,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诸如说书讲史等节目。   此时的长安城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不管宫廷庙堂斗得如何如痴如醉,总是没有发生过被乱兵劫掠满城的事。晋朝取代唐朝是在唐朝国力仍强的时候,更没有原来历史上被别人几次光顾首都的经历。承平日久之下,城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除了商货交易,各坊各街的酒肆茶馆等服务行业遍地开花。   长安人口北密南稀,最稠密繁华地段是北部分属长安、万年两县的东西两市,尤以东市附近最为繁华,因为大明宫在东边,最有钱的无非周围的勋亲贵族朝廷大臣,资源自然就向这边集中了,特别是东市周围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热闹喧嚣。宣平坊这边从坊门进来的一条大街全是酒茶客栈几乎见不到民宅,其中一家茶楼挂起牌子“都山雷劈东夷兵”,讲的就是营州之战的始末。   正门厅中是人满为患,还有没座的一直站到门口。这种地方讲故事始末自然和真实的事件有所出入,为了说得更加精彩还进行了加工虚构,反正就是个娱乐大概是那么回事儿就行,也没人认真追究。   今日的说话人正讲到都山大战雷击敌兵那段,大概内容看牌子就知道了。本来是大战,结果一经加工说得像是神话故事一般,说杜暹得了神剑召唤雷公在阵前施起法来,敌酋李失活令巫师对阵,“巫术乃邪门歪道,雷公乃天神,自古邪不胜正,‘哗!’一道闪电下来,法阵中黑烟俱散,人马惊走。再看那胡人巫师,已是跪地求饶……”   刚说到这里前排的一个穿绸衫的纨绔就很没礼貌地打断道:“咱们只听说过雷公雨神,何时亲眼见过?若是阵前真能呼风唤雨,朝廷封几个神仙便是了,还征那么多兵干甚?”   众看官一听言之有理,便起哄附和。木台子上的说话人辩道:“昔有三国诸葛孔明赤壁祭天借东风,今有杜总管都山请雷公,天助是一回事,对阵打仗又是一回事,岂能混为一谈!”   那纨绔看官又道:“杜总管尚在长安时,我是在街面上见过他的仪仗的,骑在马上风仪自不必说,可怎么看也是常人,未曾见长着三头六臂,到了都山忽然呼风唤雨岂不怪哉?”   众人在这种场合最喜起哄弄出点事儿热闹热闹,台子上的人见有人扯台,神色已变得十分难看。就在这时一个戴着幞头穿月白长衣的中年人“啪”地一声甩开纸扇,翘首道:“什么电闪雷劈,那是炮,新造出来的一种兵器罢鸟,和弩炮、投车一样都是兵器。那蛮夷之人以为是天上来的雷电是情有可原,那些人见识少哪里知道天朝厉害之物,可天子脚下还有人这般说,岂不贻笑大方?”   “原来是许先生,可是住在安邑坊北街的许先生?了不得,人家那是当朝大臣……门下做宾客的人!”人群中有眼尖的认出来就嚷嚷。   那许先生吹了吹山羊胡,难得那么多人将他捧为大人物,便洋洋得意地多透露了一点料:“听过火药罢?有个道士在家炼制,不慎爆炸把屋顶都给冲塌了,道士跑得快也被炸了个半死。这玩意一炸土石横飞,若是填到铁炮点炸开会怎么样?那炮丸飞出去肯定比投车抛石头厉害多了。”   众人听得新鲜,已经不管台子上尴尬的说话先生了。恰好这时候门口有人扯着嗓子喊:“诸位想知道当今天子为啥要打营州?个中曲折鲜为人知,想知道就来新开的仙茗楼听听……”话还没喊完,就从厅中冲出去几个汉子,外面那人撒腿就跑,一个汉子只得大骂“做生意也得讲个规矩,太不象话!哪有跑人家门口吠叫的?!”   这一声真起到了作用,这边茶馆的人听着那说话先生还没一个看官有货,兴致骤减,立时就走了一些闲人跑临街新开的那边去了。也有的人好奇先派小厮过去打听打听,回来说:“那边茶馆的人更多,说是当今皇帝派杜大总管打营州不为别的,是抢高句丽的美人去的。”   一个人笑道:“胡编乱造谁不会,不过是个噱头而已。”那小厮道:“可那先生说得有板有眼,不然咋那么多人听?”   于是这个茶馆的人又走了一些。市井中拿皇帝说事,人们也没觉得什么了不得,和大臣们骂皇帝一样,只要把握一个尺度就行,再说不是著书立说有文字做证据,一般影响不大万年县令也管不了那么宽。如果行政效率真有那么高,说错话就要被抓,那市井中有时候还有用符水骗人妖言惑众的假僧道,岂不露面就进去了?   那仙茗楼的先生今日确实没怎么把握好尺度,讲得太详细。这家伙确实有点料,连皇帝想下旨叫新罗国送处女这种没发出来的圣旨都知道一点,然后高句丽旧部的使者到长安进献美女的事儿也说得像真的一样,这些密事广大老百姓都没地儿知晓的。   但就算当众说了这些也不用太紧张,只要没人告上去,谁来管这闲事?现在大白天又不逢沐假,在茶馆里坐着听故事的人大多都是些没什么正事干的闲人,谁吃饱了撑的去和官府打交道惹那不相干的麻烦,反正有人敢说,当乐子听着就是。   不料就在那先生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时,忽然进来了两个青衣窄袍的儿郎,没戴帽子头发只用木簪子別着,看起来很朴素整洁。二人径直走到台子侧边,其中一个打断了说话先生,淡定地说道:“台子上那位,咱们家主人请你过去喝口茶,还请赏脸。”另一个却没那么客气,冷着脸说:“好好走,咱们便好说话。”   说话先生脸色已变,自觉不妙,脱口问道:“你们是衙门的人?”   这么一对一答也没弄出什么动静,但茶厅中顿时安静下来,看客们听到“衙门的人”大气不敢出坐着没动,场面倒有些诡异起来。不过来喝茶听故事的人也不是特别紧张,就算出了事儿也和他们没多大关系,晋朝开国一向宣称仁政,还从来没有出过不问青红皂白胡乱抓人的事儿。   冷脸的人拍了拍腰带上挂的牌子道:“内厂,看明白了就别磨蹭,省得惊扰了不相干的人。”   先生愣了愣竟不能作出什么反抗,只好从台子乖乖下来。那两个青年一个在前面带路,一个在后面,让先生走在中间,轻描淡写地就把人带走了。   厅中的客人们见人走了才唏嘘起来,没一会儿小二又跑进来说道:“各位客官改日再来,咱们掌柜也被人带走了,今日只好先打烊,对不住,小的先赔个礼。”   众人见出了事儿纷纷起身出门,只是觉得刚才的事很奇怪,官府办事那都是大张旗鼓,既然敢抓人肯定这茶馆也要上封条。可现在呢,只见带走了个人,风平浪静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四十八章 换脸   内厂迄今抓过的人几乎都是些没有后台的平民百姓,所以一直没什么事。本来在长安抓人没有一府二县的公文在律法上是说不过去的,可内厂令“厂公”是什么人?他女儿是大明宫里三夫人之一,还常常能摸着太平公主的手把脉的人;宇文孝本身也是原来晋王的几个故吏之一,内厂更是皇帝自个捣鼓出来的,有这么一层内厂这个衙门已算得上是合法机构了。只是从未见有圣旨或是南衙文件规定它的职权范围,因此显得不正规。不过李守一等直臣都没跳出来说这茬(得罪宇文孝),其他大臣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有看见。   抓捕审讯了仙茗茶馆的掌柜和说话先生,内厂的官吏陈儒才就急匆匆地跑到紫宸殿东侧的内厂衙门去了。进宫门时自是费了点周折,被盘问了几次。   陈儒才本是原晋王亲王国的老书吏,按照上回的一道圣旨他们都被编入内厂做官,从吏变成官确是升了一大截。此人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近来困扰他最大的烦心事不是别的,却是掉头发这等小事,头顶都秃了。幸好晋朝有官位的男人出门一般要戴帽子,平日头发也是束在头顶上的,周围还有些头发梳上去之后勉强能遮掩,可谓是地方支援中央。只是看上去仍然很稀疏,不戴帽子的时候连发簪都不敢用只得用一块头巾扎住。   他找到宇文孝就说起了自己干的那事儿:“宣平坊不就挨着安邑坊亲王国衙门么,正巧下官底下的一小差从宣平坊南街过,见着人扎堆好奇就过去听,一听原来有说故事的先生在茶馆里公然说皇上的坏话,就回来向我禀报。我本来觉得没什么要紧,可听着听着不对劲:茶馆里那么一号人,怎么能把政事堂封驳圣旨的事儿说得有板有眼?这种事我也没听说啊,我心说瞎编的吧,他还知道高句丽旧部送美女的事。我便带了几个人过去抓来问问再说,一审问就牵扯多了……”   宇文孝没插话,坐在一把竹编的椅子上听着,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陈儒才小心地摸了摸下巴的百十根弯曲的胡须,微微顿了顿又继续说道:“先问那个说话先生,词儿是谁编的?我就不信他一个跑江湖耍嘴皮子吃饭的人能直达那么多。他一口咬定是掌柜给的本子,连挂牌子的曲目也是茶馆里的主意。我就叫人带掌柜的上来审,见掌柜的年纪比我还大,本来没打算吓他打他,不料此人嘴硬说茶馆是新开的,出资人是谁都不知道。这他娘的是把我当孩童戏弄,人都不知道是谁,怎么让你管账管事?当时就火了,叫人拖到内厂监狱用刑。此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用刑还没到一半,招了。原来那出资的人是政事堂枢机房的堂后官贾焕!”   宇文孝道:“这政事堂的堂后官虽然没品没级,却是极为重要的职位。那些宰相们常在政事堂议事,堂后官本身就在中枢任职,走上走下的听见一些事关军机的消息风声也不是难事,难怪他知道那么多。可是他能做到那个位置,干嘛还到处乱说话,这点规矩都不懂?竟然都写成曲艺传唱起来,这不扯淡么!这等人是怎么到政事堂做官吏的?”   陈儒才道:“具体怎么个缘由得直接审问贾焕才知道。不过我打听了一下,贾焕是钦天监长官贾膺福家族的子弟,又是尚书省崔郎中的女婿……再说此人又是正儿八经的南衙官吏,政事堂相公那边都没打招呼,所以我没敢动,先报到宇文公这里来,您老拿个主意。”   宇文孝从椅子上站起来,在一台很少使用的笔架旁边来回走了几步,回头道:“咱们内厂要是直接把政事堂的堂后官给抓了,桌面上没道理说,非得闹出麻烦来。可要是先给政事堂的人打招呼,这事儿就轮不到我们了,无论是张说自个处理还是交由御史台去查,总之是没咱们什么事儿……最近陛下催着老夫拿出扩编内厂的章程,是要扶持咱们。这不就是一个机会么?人要是被咱们内厂抓了关起来审,人在咱们手里,别的衙门想挤兑咱们出去是没辙的。毕竟是抓官吏,我得叫人进去和陛下说说,要是得了圣旨,就不怕那帮老小子怎么闹了。”   陈儒才忙弯腰拍道:“宇文公高明!”   宇文孝想了想又说:“只是先得把这章程给弄完了,借送卷宗的机会说这事儿。不然陛下可能会觉着:正事都没干完,又去插手别的,是不是没把朕的催促当回事啊?你们几个都过来瞧瞧,这么着还有什么问题。”   几个没出身没中进士的文人闲官便靠了过来,去审阅宇文孝面前的草稿。陈儒才一看就傻眼了,只见上面写着什么堂主、香主云云五花八门的名字,脱口就说道:“宇文公,这样写可不成,咱们是官府衙门,可不是江湖帮派。”   或许这句话揭了宇文孝出身江湖的寒微伤疤,他一张老脸顿时就黑下来。陈儒才急忙解释道:“这么从上到下的一套人马本是极好的,只是名称不够雅,您想想,皇上可是文雅人儿,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叫法。”   宇文孝拉着脸道:“你是骑马射箭样样都会一点,皇帝是文雅人,下次练武的时候你去陪着,能招架住再说。”   另外几个官儿见卷宗上写的东西实在不象话,怕到时候皇帝怪他们辅佐不力,也不顾宇文孝心情不好跟着劝说。说着说着宇文孝可能也意识到名字实在不登大雅之堂,终于答应他们让给换几个名字。   他一松口,官吏们便拿走卷宗,有的改名字有的改规则忙活起来,不过里面的结构基础仍然没改,看起来确实是合理的。宇文孝本来就是个老跑江湖的人,对于那套打探消息走东西南北的经验丰富,文书中设计的如何分配任务、如何控制散出去的人手、如何保密、如何踩点监视颇有见地。   手下便将各道分堂改成“局”,比如河北局河东局,堂主叫“校检使”;分局的香主叫领班,核心的帮众叫队正、干事等等,一般的有编制的帮众叫役,收买的探子和那些杂七杂八的人没有编制,出了事就是临时工和组织无关的,叫做“随”。   宇文孝身边的一帮官员,虽然才学不乍地,既没有中过进士又没有身家后台,大多出身晋王府最低级官员和吏员,可到底是读过书处理过公务的人,一番忙活就利索地把一个江湖帮派的布局彻底改头换面,乍一看有模有样成一个官府机构了。宇文孝细看了两遍,见办事的实质流程没变,却弄了许多冠冕堂皇能拿出口说的名头,正如地痞摇身一变就是城管有头有脸的,当下也欢喜起来将刚才被人揭老底的不快忘得一干二净。   准备妥当,他便悠哉悠哉地坐下喝茶,等着宦官张肖过来时就让他递到后宫去。张肖本来是在蓬莱殿当差的内侍省宦官,进出方便,然后被薛崇训派到内厂在大明宫的办事衙门协助宇文孝,还没封内厂官职,仍旧挂着内侍省的衔。除了十旬休假张肖每天都要到内厂衙门来,只是这边太无聊宇文孝身边那帮人和他也没什么话说,如果没事坐坐就走了。   不料等了许久张肖没来,却见一个小娘来了,只见她那走路的姿势毫无宫廷女子的小心矜持,不是白七妹是谁?   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宇文孝和白七妹本来同一条路混饭吃的人,虽然有一回闹得你死我活了,最后还得见面。真是世事无常啊,以前宇文孝是把亲儿亲女放在嘴边的,结果进入了官场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不料几经周折都到了薛崇训的手下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意回避也难免碰面……这又是传说中的缘分么?   年轻美貌的女人你永远不能限定她的前途和结局,宇文孝看到白七妹带着很奇怪的笑意走进来,他尴尬之下一张老脸变得严肃起来。他当然是不怕这个白七妹的,甚至她混到薛崇训身边了宇文孝也不一定愿意把她当个人物,你个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谁来历不明的小娘就算得宠,能比得上名正言顺封三夫人的宇文姬?正如三娘曾经说的宇文姬永远都比她们精贵。别管宇文孝以前是干什么的,既然他能洗干净底子谋到官身,只要没被查就可以号称商贾清白出身,而今谁吃饱了去查他、能查出什么?谁说三夫人的父亲是大坏蛋,是想给皇帝脸上抹黑?找死么!宇文孝的人生告诉世人,干过多大的坏事都不用紧张,关键看他生辰八字里是个什么命。   只不过宇文孝仍然下意识提防着白七妹,心道当初想要人家的命,好像不能笑一笑就当没事发生过一样。 第四十九章 圣谕   白七妹可不像三娘。三娘要是遇到当初夜里满街追杀她的宇文孝,不说剑拔弩张要动手,至少也是敬而远之没有什么多话;白七妹恰恰相反,就算她见到自己的杀父仇人……知道父母是谁的话,也是笑得出来的,说不好听点就是口蜜腹剑叫人防不胜防。   这些人都是宇文孝手把手带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性子他是最清楚了,见白七妹面带笑意,他就反而拉下脸严肃起来。和这么一个嘻皮笑脸说话快如连珠的人耍嘴皮子,他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宇文孝便正色问道:“你怎么来了?”   白七妹笑道:“薛郎的口谕,封我做七品御女(或许薛崇训是想叫御姐的),而你们内厂呢领的是宫里的俸禄,不算南衙官府,所以我这个女官就能管你们了,拿圣旨说就是参知内厂事。哦对了,以后宇文公不要你呀我的呼来喝去,我呢有个好听的称呼叫女史,给叫一个听听。”   一通话的语速极快,犹如连珠一般,只听得宇文孝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又不好发作,心说老子的女儿论起品级来是正一品,封你个七品就觉得是官了?旁边的几个官吏也不是全部都有察言观色的觉悟,有的一时没注意到宇文孝的脸色也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见这么一个肤白俏丽又活泼可爱的……女史到这儿走动参知事务,自是本能地产生好感和欢喜。再说白七妹这所谓的女史又是能见着皇帝的人,有人脑子一热竟然拍起白七妹的马屁来,点头哈腰叫了一声“女史”。可谓马屁也不是那么好拍的,很容易就拍到马脚上,这么一叫显然让宇文孝很不乐意。女人容易坏事,猪哥见人美貌就忘记了自己是谁的人,平日里的圆滑都白练了。   “诶,真懂事儿。”白七妹咯咯笑了起来,抬手去扶头上的帽子巧妙地遮住小嘴。   不过别看她笑得开心,其实她被派到内厂来活动是因为在温室殿那边没斗过人家,她被排挤心里自是不高兴,不过她是不会表露在脸上的特别是在宇文孝面前。   河中公主到底是世家大族出身,口上说得乖巧什么也不懂,其实精通文墨且见过世面,参与批阅奏章一两个月下来,白七妹基本是没有说话的地方了,更不能拿一个主意否则就会被河中公主挑出一堆毛病来,人家身份又在那儿摆着,白七妹怎么争?薛崇训见白七妹每天都受委屈,又完全不是对手,拿起笔来并非打架斗狠那套规则,他便干脆另外给白七妹派个事儿,而叫自己的近视姚宛补到温室殿。那姚宛是前宰相家的千金出身,在实务上的见识并不比世家子女少,这样安排进去才稍微公平。晋朝这些女人继承了唐代女人的作风,眼大如箕心大如斗,专好掺和权力游戏。让她们干点男人的事,可比在家绣花让她们高兴。   宇文孝郁闷了一阵,忽然脑袋中灵光一现,悟道:皇帝生生捣鼓个内厂出来做什么?用处不就是为了监视南衙官僚么,不然收集情报之类的事官僚们也能干,干完上折子就完了,但官僚们彼此之间盘根错节有些事儿能让皇帝知道有些事儿会集体失声,而内厂就不同了,宇文孝意识到自己在官场的根基也不深,还有内厂里面的这些人不是江湖人士就是被排斥在士族外的人,最近皇帝下旨派过来的人一个是宦官一个竟是女官,也是有意和一般的官府衙门分开的,用的是些不能正儿八经走仕途的人。   由大而小,宇文孝又联想到内厂的人事。宇文家的底子,薛崇训通过三娘那个家贼早就一清二楚,他能不知道自己和白七妹这些后辈的矛盾仇怨?可薛崇训偏偏就派了这么一个仇人下来“参知内厂事”,宇文孝和白七妹等人之间的间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弥补成结盟局面的,薛崇训玩得不正是一个套路的监视与制衡?   宇文孝越想越是那么回事。想起薛崇训下围棋的手法比较烂,可在权力场布起子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啊。   他看白七妹这个曾经唯自己马首是瞻的“叛徒”不怎么顺眼,心道不论世道怎么变,你还是个跟我跑腿的人。当下也不准备等宦官张肖了,拿起桌子上做好的编制卷宗,连带宣平坊抓人的那件事的叙述文辞,说道:“正好有两样东西今上急着要看的,女史给送到内廷去。”   见白七妹不怎么情愿,宇文孝又严肃地说道:“很重要的公务,老夫不能直接跑到后宫去罢?也只有你进出方便,赶紧去别耽误了。”   白七妹刚来还不知道宦官张肖也在这边走动,回顾周围都是些嘴上长毛的男人,说是“很重要的东西”,自然不能随便找个宦官递,一则见不见得到皇帝的问题二则弄丢了不好找人负责,她一时倒给宇文孝忽悠住了。   她只得接了过来,“好吧交给我,正好我也看看。”   众人忙道:“女史参知内厂事,自然是应该看的。”   白七妹过来坐了没一会儿,就又返身回去。她来到紫宸殿和温室殿一问,薛崇训已经退朝回后宫,便又去紫宸殿但还是没找着薛崇训,一问方知薛崇训陪着太平公主去三清殿听道士论道去了。她只好暂时收了文件卷宗,去找三娘消磨时间一面等薛崇训回宫。幸好三娘没跟着去,还在蓬莱殿呆着,不然真是有点无趣的一个下午。   及至傍晚,薛崇训总算回来了,只见大路上一大群花花绿绿的人过来,一个个却像打了败仗被俘虏了的残兵败将似的都低着头,簇拥着的肯定就是皇帝的车仗。等薛崇训进了蓬莱殿下了车,白七妹就上去把宇文孝的东西递到薛崇训的面前,也没人拦着她。实际上经常能在皇帝身边活动能说得上话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权势,大家都有点忌惮。   薛崇训站在台阶下面的空地草场上就随手翻看起来,他先看了内厂扩编的卷宗,就递还过去爽快地说道:“就这么办,所需俸禄钱粮让他们再给内务局递书面的账目。”   他又看另一份东西,看着看着问道:“在尚书省做郎中的崔明善是什么来头?和前朝崔日用是一家的?”   白七妹对这种问题自然是答不上来,好在旁边还有大宦官鱼立本,鱼立本对兵事不甚精通,但他是在大明宫里历经数朝的老宦官,对宫廷官场那是如数家珍。虽说随便挑一个人问他不一定知道,可正巧这崔明善他有所了解。鱼立本忙上前数步答道:“回陛下,崔明善滑州人士,同属一族。”   薛崇训点点头,有人骂他自然心下恼怒,但面上瞧不出任何东西来。这案子里的关键人物是政事堂堂后官贾焕,这些人出身大族很早就左右联姻攀接关系网了,贾焕的后台一个是本家族的大官贾膺福,宇文孝的奏书里对这一点有所说明;一个是岳父崔明善。贾、崔两家在以前都是有门楣有势力的大族,只不过后来崔日用倒了霉崔家的势力微弱多了。   而犯事的贾焕的岳父竟是崔日用的本族,当初薛崇训的手下诛灭崔日用几百口人,这厮是憋着怨气让女婿在底下搞下动作泄愤?   薛崇训当即就说道:“给宇文孝传谕,连夜将贾焕逮捕进内厂,审问其幕后指使者,一并下狱!再叫萧至忠、御史中丞李宓及内厂令宇文孝三人共同审理此案,事实如何得弄个水落石出。”   鱼立本见他有点动怒了,忙小心说道:“奴婢这就派人去传口谕,皇上喜怒,龙体要紧呐!”   “朕何曾动怒?”薛崇训笑了一声,但实在有点欲盖弥彰。他又不是什么谦谦君子,这事儿不恼才怪,心里早就骂开了:他妈的还有没有王法?老子只不过收了几个高句丽处女,先是一帮眼红眼热的大臣跳出来骂,忍了,现在更好什么阿猫阿狗的也敢写成剧本在市井间唱,还污蔑朕发动战争死了那么多人是去抢美女,还有没有王法了?这里面肯定有阴谋,不给点颜色瞧瞧以为朕这皇帝真就是个宅男,曹你马德壁啊。   当然他在口头上是不会骂娘的,这种脏话顶多在军中的时候说说武人们还觉得和上边有共同话题,但在这宫廷中左右都是宦官和女人,是不好满口粗言的。   其实薛崇训自己根本没觉得祸害几个萝莉有什么错,这种娱乐活动既省事又省钱,不给国家增加人为的负担,应该被人写诗称颂才对,和荒淫无道能有半点关系?!   但他心里一气在不知不觉中露了马脚,一道剑眉气势逼人满面肃杀之气,周围的人吓得垂头弯腰,恨不得把脑袋钻进地里只露个屁股出来。偏偏薛崇训自觉良善,假装心情不受影响,便从腰间拔出佩剑来想舞两下表示不在乎被骂的事……这下众人的脸都白了。   这、这是剑啊,会不会莫名其妙被他捅一剑?皇帝杀几个宫人还需要理由么? 第五十章 修炼   薛崇训拿着剑挥了几下总觉得不来劲,他本身是习横刀刀法的,拿着这轻飘飘的剑自然没什么感觉了。不过剑比刀更有文化内涵,所以佩剑更好看一些。而且他也不会剑法,这玩意好像多用“刺”来攻击,比起抡起来就劈的横刀好像少了点什么。   这时他想起和太平公主去三清殿遇到的那个道士张果老来了,此人号称活了四千岁,是被前朝皇帝李旦请进来的,后来立刻投了太平公主的人。当然寿命只是号称,薛崇训是一丁点都不信,要号称他还能称万岁!但是秦始皇都没有万寿无疆,后世的皇帝大多没再抱有多大的希望,薛崇训作为一个曾经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人更是不感兴趣。   不过那张果老的一些言论让薛崇训想起了唯心主义,原话是怎么说的他记不得了,当时就是陪太平公主去的也没怎么认真听,大概意思倒是听明白了。张果老说他现在正在修炼飞升以期得道成仙,一通玄虚下来意思大约是心中要想着逍遥飞升的意象,初学者可以想象仙鹤、流云等等具体的事物。   薛崇训见太阳已经下山,有几片晚霞飘在西边的天空上,一时心胸开阔了些,无聊之下便举起剑来头望天空垫起脚尖想象着自己正在飞翔……   他一个三十岁嘴上留着胡须的人,忽然做出这样搞笑的动作,实在是有点搞笑。如果是平常男子这样发神经可能会被人骂一通,不过天子不同,干什么都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薛崇训为了表现自己的这种深意,还故弄玄虚地念了一句诗:“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   鱼立本只知道薛崇训今天去了趟道教三清殿,听着像道家的诗,便说道:“陛下形如神仙,万寿无疆。”   但一旁的白七妹见薛崇训那么一副模样终于笑出声来,又见左右的人都一本正经的样子她只得尽量忍住,一张俏丽骤然之间就变红了。   薛崇训看了一眼鱼立本,便从自己的胡麻衣袖里摸出一块女人的手巾来塞到他的手里。鱼立本双手捧住一看是桃红色的丝巾,顿时面色尴尬丢也不是拿也不是。   “摊开举在面前……对就是这样,拿稳了别动。”薛崇训说罢,提起剑来在前面随手抖出两招刀法,忽然一个转身一剑从下往上对着鱼立本手里的丝巾一挑,听得“兹”地一声轻响,那丝巾就被剑锋从中间割成了两半。   鱼立本只觉得眼前剑光一闪,吓了一跳,不留神之下竟然一屁股坐到了草地上面若死灰,汗也出来了。他一个得宠的大宦官吓成如此窘态,周围的人都瞧着却不敢露出什么表情来。薛崇训见状却“哈哈”大笑,鱼立本回过神来,想了一下好像恍然大悟了什么,忙跪在面前颤声道:“奴婢知错了。”   “和你闹着玩的。”薛崇训实话实说地笑道,这么一闹刚才被气的心情又好了许多,便将剑收回鞘中,转身向石阶上走去,蓬莱殿的宫女们急忙跟在后面。   薛崇训一进寝宫就端端正正地在直棂窗前的蒲团上打起坐来,修炼每天的功课“退而三思”。以前他是没这么做作的,打不了闲下来发一阵呆想一会儿问题,或许今天受到了三清殿的道士们的气氛的影响,倒是学起了装模作样。内侍和宫女们见状哪里敢出一口大气搅了皇帝的心境?个个做起事儿来都蹑手蹑手生怕弄出一点声响,就连薛崇训很爱护的近侍裴娘也小心翼翼的。这内宫里头最胆大的宫女要属姚宛,其他人都很守规矩,不过姚宛被薛崇训派到温室殿办事去了,因此不再让她在寝宫服侍操劳,白天能见着晚上回来一般见不着。   他三思之下自然没想什么好事,他寻思着自己不过是收了杜暹弄来的十几个高句丽小娘子,这等小事为什么会被人骂?大概是因为这事儿没人来顶,“正直”的忠臣们就只有拐着弯说他不对了。要是有奸臣谗言鼓惑天子,那天子就十分无辜吧?大臣们不能骂杜暹,一来杜暹并没有得罪多少人与同僚们的关系尚可,二来他刚刚在营州打了胜仗,可以弹劾他营州杀戮过多施暴政,但没人敢说他是奸臣。被骂奸臣的人,非得是一大帮官僚的公敌,或者是和他们无关的人,比如宦官、出身不好娘家不给力的红颜祸水诸如此类的人物。   但薛崇训颇有灵感地想起了另一种人:道士。这当然不是他首创,只是在晋、唐之前这种手法还是很新鲜的。他越想越觉得靠谱,只要有了替罪羊,到时候万一搞出太离谱的事,就把名声搞臭的人揪出来杀掉安抚众人,而自己就是很无辜听信谗言一时被迷惑的人了,只怪某个道士太会奉承巧舌如簧。   薛崇训想得高兴,脸上不禁露出笑意来。当值的貌丑宫女们见他脸色好看,也都放松了一些,心想今晚应该是比较好过的,所谓丑女无人权,薛崇训也不能免俗对蓬莱宫这帮面目丑陋的宫女自然没什么温柔可言,该发火不会忍着该惩罚也不会手软。想来做女人也不容易,就像男人不是人人都有权有势花天酒地左拥右抱,女人的美貌也很难得,人人都美女那是不可能的。   他念头通畅之后兴致很高,本身又是个色中饿鬼,裴娘那身子骨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正好高句丽美女还没玩遍,剩了好几个处女。当下也不去后妃那里了,干脆传旨把剩下的几个异族萝莉一起送到寝宫来玩个尽兴。   那东夷战乱之地,本身又没有多少礼仪道德约束,长得漂亮的女人很早就嫁人或者被抢来抢去,要挑出长相可人又没经历过人事的小娘,都是些还没怎么发育成熟的小丫头。不过薛崇训这段时间正好换了口味,也不嫌弃,便在她们的血泪之中品味另一番风味。人的心中总是有一个魔鬼,当不受约束且不用付出相应代价的时候,又没有什么信仰,很多事都干得出来。 第五十一章 审理   茶馆事件的出资人、政事堂堂后官贾焕及几个在京师的家人被一并拿到内厂监狱审问,他本人拒不承认与贾家及岳父崔家有关系;但他的儿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牵涉崔家的供状上画了押。宇文孝得过皇帝的口谕,再无顾忌,直接又将郎中崔明善一家逮捕。   好在宇文孝办事还算老练,贾氏那边只抓了当事贾焕一家,并没有动其他人、特别是钦天监贾膺福。贾膺福可不是随便能动的人,早在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还在做皇帝的时候,就投靠了太平党。当时正巧出现了彗星,这是难得一见的凶兆,俗称扫把星,贾膺福作为钦天监在皇帝面前暗示太子想取而代之,意欲帮助太平公主对付李隆基。虽然最后这事儿弄巧成拙,但贾膺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站队是绝对正确的。如今太平公主一脉大权在握,肯定不会轻易动这些以前的旧人。   贾膺福也知趣,现在他自己都可能脱不了干系,没想着去通关系游说帮助贾焕家。连本族做大官的人都袖手旁观,就别说其他人了,风口上赶紧躲到上位者的视线之外方是明智之举。   贾焕家的一个忠实老仆总算见着了贾膺福,见面就大哭,一个劲磕头哀求,贾膺福看在同宗的面子上才好言宽慰几句打发了。然后他的老婆提醒他可以去见太平公主试试,但被他断然拒绝了。这两年贾膺福看得明白,这种薛崇训亲自要办的事,太平公主是不会轻易和儿子唱对台戏的。贾膺福也不愿意把自个牵连进去,只是在家人面前正言骂贾焕:“不知时务,他而今还要和滑州崔氏搅一块儿,能怪谁?”   事到如今,崔郎中和贾焕两家的状况已显得十分不妙。士族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结盟,但也不是完全之策,不然武则天的时候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此案是钦案,审理的人是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内厂令,对于内厂令官场上的人还没什么概念,但宰相和御史中丞却让人们感觉分量十足,因此案子也变得严重起来。刑部尚书萧至忠那是真正从官场上靠实力走过来的,李宓虽然有被破格提拔的原因也是真正走仕途的官僚,他们比较遵守规则,一合计就觉得这事儿十分棘手。诋毁皇帝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萧至忠更是参与了“慎用刑律、收拢人心”的国策制定,如果按照他的看法,这种事儿大可以象征地惩罚一下表明是非黑白了事。   宇文孝因为和宦官张肖等内廷的人混得熟,知道内情,在内部商议案情就一直持严惩意见:“今上非常愤怒,亲传口谕‘连夜将贾焕及其幕后主使者捉拿下狱!’如果蒙混过关,岂不辜负了今上的信任?”   内厂令,这官职在以前是根本没有的,根本上不了台面。但萧至忠对宇文孝十分客气,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的女儿是三夫人之一。萧至忠问道:“那依宇文公之见,该如何处置才算妥当?”   宇文孝那张平常朴素的老农脸忽然闪过一丝阴狠之色,举起一只手掌向下一劈做个动作:“不杀人,难消今上心头之愤。将贾焕及幕后主使者崔明善定为居心叵测图谋不轨之罪,满门杀了以绝后患!”   萧至忠和李宓顿时面面相觑,萧至忠皱眉道:“这样是不是司典太重了?”   “重不重不用咱们操心,反正审完之后得上奏章让今上御批,如果今上批复,就证明根本不重。”宇文孝淡定地说道,“若是今上驳回奏章,那便是重了。重审一边就是,这有什么关系?咱们怒今上之所怒,典至重,今上绝不会怪罪我们。”   其实宇文孝对贾焕是没什么成见,却私自想置崔郎中于死地。那个郎中崔明善和宇文孝基本没什么来往,是如何结怨的?其实崔家根本没有做过得罪宇文孝的事,只因以前崔日用被灭门的那件事是宇文孝从中催促武将殷辞干下的,如果不是宇文孝在场或许殷辞还下不了手将一家老幼几百口人全给杀了。这事儿最后是算到薛崇训头上的,因为他当时是整个东征军的老大;但宇文孝认为有可能此中的来龙去脉泄漏出去了,崔家会仇恨他。   谁有可能惦记着自己,先下手置之死地而后快,是宇文孝一直信奉的处事原则,也是在江洋黑道上历练出来的狠劲。所以明明是他自己对不起崔家,不仅没有愧疚之心,反而视若死敌。   宇文孝又道:“崔明善这类人早就该被清除出官府,不知怎么之前还在尚书省当着官,诸位都不体谅圣意的么?崔日用当初是李隆基一党,后来又联络李隆基造反想卷土重来,因此被灭门。崔明善此人是滑州崔氏一族,诸位这么想想,该怎么办?”   萧至忠神色凝重,叹了一口气道:“话虽如此,只是在同僚面前不好交代。政事堂诸公早就达成共识,宜施仁政以复元气,现在咱们为了逢迎今上,为了这么一点事就灭了满门,怎么也不像是仁政,有悖国策。”   这时李宓提出一个建议:“我倒是想到一个法子。杜公(杜暹)攻占营州后欲治理当地,但胡人是多数难以教化,需要迁徙大量汉人。可是营州关外战乱之地,耕田也开垦不多,汉人百姓极不情愿向东北迁徙。今贾、崔二家坐法,何不杀掉主犯一二人,其他的全部流放至营州:一来有利于国家,也是对杜公的支持;二来流放就比杀人更缓和,给朝野的印象没那么残暴。一举两得之事,你们认为如何?”   萧至忠见宇文孝一门心思要满手沾血,李宓这个主意无疑是妥协折中的办法,他想了想便勉强表示赞同:“若宇文公也同意,咱们审的时候就这么办,然后写奏章递上去看情况。”   宇文孝一寻思那营州离京几千里,把人送走也可以算一件好事,毕竟萧至忠和李宓两个人都同意了,他一个人也不好强争。   三人商量妥当便在刑部大堂开堂审理,这地方很少有审案子的时候,也就是这种钦案才在这里办。审理一般案件的是府、县衙门,刑部只是复查和监管这类政务,并不直接去办。   这倒省去了许多麻烦,因为府县审案可能有人围观评论公正,却没人能跑到中央六部衙门来凑热闹。三个主审官内定了要杀两个人并流放人家全家,这真正算得上非常重的刑律了,比杀人罪还要处罚得重,除非给安上谋逆的罪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一开始公案上的人就一顿棒喝,将“居心叵测图谋造反”等帽子给当头罩过去再说。   至于罪犯认不认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认也能给定罪。这事儿涉及的是政权社稷,自然在不能和民事案子相提并论,连规矩也不用遵守,只要有谋逆的嫌疑,便无须太多的佐证。   主审官们找了一些“物证”和认证,一番推论之后就定案,要主犯画押。贾焕等大呼冤枉拒不承认,然后退堂暂缓审理,只过了一晚上,第二天重新开审时已是奄奄一息的犯人就痛快地画押认了。   于是案子的卷宗和奏章就很快到了内朝。南衙六部官府本来就在大明宫南边,内外运行起来不必花费时日辗转,自然速度很快。   薛崇训在紫宸殿看到一本详细论述案情来龙去脉的卷宗,字数很多他连看也没看,只看奏章上的审理结果。他见到杀二人流放数百人到营州,自然而然想起“同化”营州的关节,略一想就对这一处理十分满意,当即丢给妹妹河中公主道:“这份奏章准奏,另外从幽州押解回来的长史王贤之的家眷也一并赦免死罪,将其连同在幽州的全族一起流放至营州。”   河中公主道:“哥哥,记得上次有份奏章关于幽州都督赵瞿的,听说赵瞿和王贤之一样的罪责,现在哥哥流放了王家的人,赵家的怎么处置呢,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公平啊?”   薛崇训回忆了一会儿,沉吟片刻道:“赵瞿和王贤之不同,再说他已经自杀谢罪,不用再牵连他的家人,贬为庶人便可。”   他也是想起了当初华清宫遇到刺客的事儿,当值的将领渎职但自裁赎罪,太平公主因此赦免了他的家人。薛崇训也就依据这件事来处理赵瞿,也算是和太平公主在施政上保持延续和默契。母子间的默契正是通过日常小事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以及在处事上的相似慢慢融合的。 第五十二章 奏疏   近日薛崇训见到了杜暹的两份奏疏,第一份是描述武功县制造的大炮实战效果,在营州之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缺点是机动运输不便以及材料不佳,前后只使用了两次就报废了。   这份奏疏到达长安后毫无声息,大臣们基本不关心,就像一粒小石子投进了太液池中完全激不起浪子。但薛崇训个人却很重视,正如杜暹在奏章上所言,若是没有武功炮那种完全超越东夷兵的武器,打下营州绝不能那般容易、付出的代价也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朝廷里的官僚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用大义、谋略、兵制等一番大道理来总结营州之战的胜利。   晋朝建立后,因为薛崇训的个人好恶,在对外政策上几乎与前唐背道而驰,完全废除了和亲等稳定局面的外交手段,转而谋求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国策。薛崇训认为要维持这种“霸道”策略,需要保持武力的代差,而维持武器的领先相比在兵制、吏治上的复杂治理要简单得多,这也是他那么重视几门炮的原因。   依照杜暹的信息,薛崇训做了两件事,先是将武功县研制生产铁炮的作坊、校场以及兵卒工匠等全数编入北衙体系,建立与甲坊署衙门平行的“神机署”,专门研制新式武器,隶属北衙禁军总部。此时薛崇训已掌握天下至高权力,办起事来就容易得多,这样一件事只不过在温室殿的一间书房里就轻描淡写地安排了。   负责具体的是宦官杨思勖,薛崇训先授权让杨思勖全权张罗此事,然后描述自己的设想:“继续收罗有才能的人,将以往奖赏铸炮有功者的法子用法令固定下来,形成赏罚规矩。前期四门大炮在营州不堪使用而报废,应该是冶铁及铸造上工艺不够,提高奖励规格,无论是官吏还是工匠在技术上有突破便不吝重赏……”   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宦官认真地倾听和揣摩着皇帝的心思,他将会把这些零星的信息综合起来办到自己的差事。汉人讲究悟性和举一反三,就像官吏们想要工匠做出什么东西来,只需要大致描述便能达成效果。   除了这事儿,薛崇训还专门在批复营州的奏章上下旨:销毁废炮,勿落入他族之手。   薛崇训最近取消临朝的时候越来越多,看起来有怠政之嫌,其实他每天都会接见一些人不动声息地处理正事。就像今天早上在含元殿的大朝他又没去,当时有许多外藩使节要朝拜皇帝,后来太平公主在宣政殿临朝听政代薛崇训接受了各国的朝贺,又在麟德殿设国宴,热闹非常……导致很多第一回来长安的外藩人只对太平公主有印象,对皇帝反而没啥概念,连见都没见过。有的人还寻思中原又回到了武则天以来的女人执政的局面。但真正朝里的人心里却清楚得很,中原王朝不会再出现第二任女皇。   杜暹的第一份奏章悄无声息,但第二次上书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按照以前未出国门时和皇帝私下议定的东北边略,攻占营州之后上书提议在河北修复长城,以工事巩固俞关(山海关)内的地盘,保障晋朝东部半壁江山的防线。这事儿在长安立刻招来了沸沸的反对声,已在意料之中。朝臣们反对的原因很简单:花费太多。   唐朝不修长城而四方来朝成为了大伙引用的例子,并有一些人引经据典用大道理上书劝谏,保有社稷的根本在于施仁政得人心、整吏治修武备,而不在于长城。雪片般的奏疏中无意中显露出了对唐朝的肯定态度,这直接导致了薛崇训产生下旨着手修编《唐史》的想法。   因为而今的历史已变成了“唐以强亡”,上层的问题导致了改朝换代,不像原来的历史上唐朝糜烂到极点之后才衰亡,以至于一些隐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现世人们的见识自然很难预见到一两百年之后的问题,反倒认为唐朝实行的国策尚可,只有经历了唐末军阀割据、首都几经易手、后世河北等地完全落入胡人之手无险可守的惨状才会让世人醒悟那些隐患吧。   薛崇训对于修筑河北要塞工事产生的不利影响早就已经考虑过了,无论朝臣们如何争论也无动于衷,打定主意要构筑一道屏障,将胡人完全隔离在关外,并以此稳固地盘为根基向外扩张,形成更宽广的战略纵深。   于是官僚们将不满情绪转移到了杜暹的身上,认为杜暹受宠煽动皇帝出的馊主意,轻则骂他误国,重则有心理比较阴暗的人暗示杜暹在东北实力过大可能谋逆。这样已是非常诛心,自古做皇帝的人最担心的就是被下面的人把他从皇位上赶下来,这种疑心已经不能用常人的心理度之,薛崇训也不例外。但在杜暹这件事上他总算保持了理智:杜暹在唐朝时根本不算重要人物,却在战场上和薛崇训有过生死之交,他这号人是完全没有复辟唐朝的动机的,而且家眷在长安就不说了,女儿还是宫里的妃子,他为什么要造反?   在河北方略上薛崇训的看法和大部分官僚完全相反,连内阁的嫡系都不赞同大兴土木修边塞工事,他也找不到办法来说服那些满腹经纶的大臣。于是薛崇训又是半个月不上朝,三品以上南衙大臣十多天都没见过他的面。   秋季已经来临,就算是成天生活在宫廷中也能从石径上的落叶和空中的凉风感受到秋的气息。或许是季节的气氛影响,薛崇训在思索:自己心里的一系列革新和布局,会不会太急了点?会不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或许有时候一个大权在握的人,什么也不干反而比干了很多事要好,比如王莽、崇祯。近几日他又开始不厌其烦地重温起《王莽传》来。   一日他在蓬莱殿的浴池中偶然见到金城公主在沐浴,便制止宫女惊动她,在帘子后面偷看,只觉她肌肤胜雪美不可言,果然不愧为大明宫中第一美人……不过他一想自己怎么就恰恰碰到金城在这儿洗澡?多半是她刻意为之,但他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因此住进了金城的寝宫不出来了,既不上朝也不处理奏章。   好在内阁和政事堂的中枢结构已经逐渐成熟,薛崇训不管政事早样能勉强维持下去,只不过各种政令不再是圣谕而是内阁政事堂联名签署。而且太平公主也在干预朝政,并通过河中公主干涉奏章批复。总之是没出什么大问题。   造炮造枪推进兵器技术、增添机构布置新的政治格局、发展君主集权、以进取营州为开端的新的对外国策、税制……等等设想都是薛崇训登基之后想干的事,但真正干起来总是会遇到轻重不等的阻力和担忧,另外还有一件他在考虑的事:科举。   武则天之后一直都保持着科举这条取士之路,薛崇训想做的是完善制度,进一步削弱士族的影响力。因为他的政权不太能得到士族门阀拥护,甚至有一些士族对新政权有仇恨情绪,但统治国家总得要人才,如今薛崇训一党是以安抚人心拉拢士族的国策来维持统治。要想进一步巩固政权,完善科举才是治本之法。   现行的科举制度,各方面都很不完善,相比明清时的一套体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名为科举,实际上士族门阀及朝中大臣掌握着大部分资源,得到有权者的赏识和举荐比实际的才能大小更加有效,缺乏比较公平的竞争规则。   薛崇训有记忆里的超前见识,他当然很容易就能想到怎么完善这套东西,只是心中有一个疑惑:当今天下我说了算的时候,还要去照搬“明经八股”么?有没有其他法子? 第五十三章 梨落   薛崇训已经住进来第三天了,三天三夜他一直都在金城公主起居的这处宫殿里,没出过半步门。在此之前他十几天没有上朝却要看看奏章问问政事,而现在在金城这里根本不见其他任何人,两耳不闻窗外事。金城公主身边的心腹提醒她:恐朝臣非议她是红颜祸水。   这个说法并非没有根据,早在商周古时就有后宫美女误国的记载。但金城是怕担当这种名声的人么?她根本不管的,更不劝薛崇训以国事为重等等大道理,反而想方设法让他沉迷在这里,不想让他走。   又有来蓬莱殿的嫔妃在金城面前奉承,说她貌美如西施,皇帝才贪恋在此不肯离开。金城从来不否定自己美貌,而汉人的交际中常常有“不敢当”等表示自谦的词儿,适当降低姿态是一种习俗。所以以前她在宫中长期被人排挤孤立,最后险些被送去和亲,大约也有这个原因。   金城随口笑道:我不是西施,却是赵合德。   来窜门的嫔妃不知赵合德是何许人,反正以她们对金城的了解,也猜到了所谓赵合德应该也是一个大美女,只是不怎么出名没听说过。   赵合德是谁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赵飞燕就是大名鼎鼎了;赵合德便是赵飞燕的孪生妹子。野史上有个故事,汉成帝不小心偷看到了赵合德洗澡,从此常常偷看。赵飞燕知道后,以为成帝喜欢看女子沐浴,便也当着他的面洗澡,赤身裸体千娇百媚地挑逗成帝,还不时地故意往他身上洒水,以为会给他带去新鲜的刺激,谁知这一招让成帝大倒胃口,没等她洗完就匆匆离去了。   金城说自个像汉成帝的皇后赵合德,便是引用这个野史。因为薛崇训好长一段时间都对她不冷不热敬而远之,就是因三天前“偷看”到了她沐浴,这才神魂颠倒跑来粘着。   但金城很快发现薛崇训并不愉快,他每日就在宫室中枯坐,神情有些忧郁。有时候他看起来心情好些了,金城就为他跳舞;可不能每时每刻都跳,大部分时候俩人便是这样默然对坐,时不时说些闲话。薛崇训也不去哪里游玩,更不提想找什么乐子,金城冥思苦想也不知道该怎样再讨他欢心。   终于金城没能保持住平常的处变不惊雍容淡定,她心想:他会不会觉得我这里很无趣,我这个人很闷?金城回顾自己住的宫殿,各种物什摆设都很华丽整洁,可确实是缺少一点人气味道,只怪她平日有洁癖。   不料薛崇训一次先说出这个问题来:“最近我在想点事儿,你成日都在这里陪我不会觉得闷么?”   金城听罢情绪复杂,急忙摇头,脱口道:“只要陛下在身边,无论做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做,我都觉得……很好。”   薛崇训听罢一语顿塞不知该说什么好,便打量了一会而她。她确实是长得好看,其实五官分开来瞧除了眼睛特别漂亮其他也没什么很特别的地方,但美在十分对称恰如其分,五官搭配在一张脸上就十分漂亮了,然后皮肤实在不是一般的好,洁白、细腻,旁边站着的年轻侍女被一衬托立刻就显得肤色暗沉粗糙,其实如果不是金城在旁边那两个侍女也许还算可以。   这样一个美女,宁肯成日陪着坐在一间闷屋子里而觉得是一件好事,薛崇训不由得产生了一些自得的心情。果然只要女人看得上自己,什么也不做就可以了。   金城幽幽道:“就怕陛下觉得无趣。”   薛崇训叹道:“我本来就是个无趣的人,现在这样就很好了。”   金城忽然产生了一些情绪,便向薛崇训倾述了一些心事,大约是她从小到大就和周围的人关系不好,又没有生父生母在身边,只能和一个什么不懂的近侍说几句话,或是参与一些宫廷活动说些场面话,所以性格不活泼可爱之类的。薛崇训便认真地听着,他知道自己也不用表达什么看法,在这种时候只需要表现出认真的态度和感同身受的表情就可以了。   薛崇训的外表看起来强悍如武夫,但他其实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懂得在细处让女人感觉良好,比如暗示性地恭维,和认真的态度。哪怕以他的权位根本没必要去讨好任何女人,但赢得各种女人的心无疑会产生征服的快乐。时至今日,他贵为天子对财富和美女已经没有概念了,追求的无非是各种成就感,包括执政布局天下的内在动力。   金城说完,俩人默然相对了片刻,她又问道:“陛下最近想的事是什么?”   薛崇训抬起手拂了一下宽袖,忽然笑了一声,饶有兴致地问:“你说苹果……梨熟了从树上掉下来,它为什么不向天上飞,却往地上落?”   金城愣了愣,此时她的美目里一瞬间的表情真是无辜极了。如果这种奇怪的问题出自市井无所事事之徒尚可一笑置之,但出自天子之口就很让人费解了。不过她见薛崇训面带笑意很轻松的样子,她便随口答道:“因为梨子没长翅膀,自然不会飞啊。”   薛崇训见桌子上正好有个果盘,便伸手去抓起一个红彤彤的石榴放在桌案上,说道:“你看它没被推,就不会左右乱动,推它一下……滚起来了。所以一个本来静止的东西,没东西动它就会一直呆在那里;挂在树上梨子,忽然向下落,而且越落越快,一定是受到了外力。而且这个外力是往下的,所以它才不会向天上飞。”   他挺费劲地解释了一通,也不知道自己说清楚没有,忽然觉得记忆里常识性的东西,要解释出来竟是那么困难。或许是这些东西太超时代了,他也不指望别人能懂。   不料就在这时金城竟然有些激动地说道:“确是如此,树上的果子无缘无故怎么会向下落呢,而且砸到人还会很疼吧,就和被人用力扔过来一个果子一般。陛下是悟到了什么禅意?”   薛崇训顿时有些诧异,自己随口解释一通,金城竟然听懂?难怪她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有智慧了。   他高兴地继续说道:“我没悟到什么禅意,却是悟到了‘万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吸引力,咱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   他有些语无伦次了,忽然之间才发现自己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抓住了金城不放。 第五十四章 铅球   清晨柔和的朝阳在大明宫的殿宇间洒上漂亮的流光,矗立挺拔的古典建筑就像美妙的贵妇一般展现出优美华贵的气质。凉风习习,阳光如温柔的手一般抚摸着人们的面孔,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早晨。   而内朝门外的那两颗“驰名”的松树下掉落一地的针叶,又为这光辉的景色增添了些许秋的忧郁与凋零之感。两棵树下一共站着九个人,因为杜暹不在长安便少了一个,他们都穿着紫一色的衣服。李守一那身锦袍显得陈旧,衣服的皱折也没熨平,但细看仍是大团花绫罗的料子,那是地位的象征。“怕是又见不着今上。”他叹了一口气,周围的人没有搭腔,反正来走一遭见不着就见不着。   大伙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轶事,有人翘首望着松树树梢,好似要作诗之前的表情一般。最后没吟出诗来,不过这两棵树大约是他们最熟悉的树木了,大概人们一辈子都没有这么频繁地观赏这么两颗毫无特点的普通的树。   等了许久,就见宦官张肖从正殿旁边的石路上过来,后面还有两个宦官推着一辆独轮车。无聊的大臣们顿时有些好奇,车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张肖走了过来,笑嘻嘻地对着九个大臣打拱见礼。大伙从内心里是很瞧不起宦官的,不过因为张肖能常常出现在皇帝身边多少有点影响力,众人才直着腰抱拳给了点面子。等独轮车也推过来了,大臣们拿眼一瞧,只见里面装着大小不等的两个铅球,兵部尚书程千里随口说了一句:“小的一枚好像是武功县大炮用的炮丸。”   “程相好见识。”张肖笑道,“皇上口谕,让把这两枚铅球先送到紫宸殿外给大臣们瞧瞧,让大伙猜猜:要是把它们从大雁塔上一起丢下去,哪个先落地?”   “哈哈,自然是大的……”一个大臣刚说半句,忽然被窦怀贞拽了一下衣袖,回头一看见“潇洒”的窦怀贞正对自己递眼色,便将到了嘴边的话打住。   那窦怀贞理政的水平算不上差,也没什么过人之处政绩平平,不过他有长处,很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当权者的用意,所以一开始投韦皇后后来投太平公主都混得不错。眼下的这帮大臣都在官场混了不短时间,对窦怀贞显然比较了解,见他递眼色,情知有什么玄虚。   张说便道:“先把铅球送到政事堂书房,咱们回去琢磨一下再回复陛下。”   “也好,杂家记得皇上传旨时也没说要诸公马上回答。既然如此,来人,把铅球推到政事堂衙门去。”张肖挥了挥手,吆喝后面的小宦官干活。   这铅球是送给内阁和政事堂两个衙门的人看,而政事堂在宣政殿那边,为何要舍近求远推那么远去?张九龄、王昌龄和苏晋三人心下有些不满,但人家都已经说了,这等小事也就罢了懒得和那帮老头子争。他们三人只得跟着一起去政事堂。   政事堂的官吏们已经开始办公了,见宦官推了两枚铅弹进来,自是好奇。有人问宰相,不料宰相们并不透露,几个人进了书房关起门来说话。   张说问窦怀贞:“今上送这两个球来,你觉得是什么用意。”   窦怀贞没有马上回答,只是用手掌轻轻抚了一把鬓发以求一丝不乱,然后把手放在下巴那里作沉思状。众臣面面相觑,终于李守一忍不住说道:“这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一起丢下大雁塔肯定是重的先落地。”   张说等人见李守一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禁莞尔,张说也随口道:“我也这么觉得。不过以前还真没想过这种事儿,也没在意,恐怕只有试一下才知道。”   “今上忽然问这等事,恐怕有些深意吧?”张九龄若有所思道,“铅丸究竟哪个先落地不重要,重要的是意指何物?”   李守一没好气地说:“社稷大事,还要猜谜不成!今上不是问铅球的事儿?宣政殿门口叫两个侍卫去,把它们从大雁塔上丢下,结果怎么样如实上奏便是!”   这时窦怀贞忽然抬头作恍然大悟状:“我知道了!”众人的目光都聚到了他的身上,他笑了笑看向程千里:“程相公刚才在内朝那边不是说这两个铅丸是炮丸?武功县造出来的火炮是干什么用的啊,打仗的,所以咱们得往兵事上想……有些话陛下不便明说,这不就在提醒咱们?”   众人默然不语。   窦怀贞看了一眼内阁那三个人,又淡定地说道:“陛下今日问的事儿,当然是有先有后,明摆着的。”   他简直是说了一句废话,但张说等人都不认为大有含义,张说拉着一张马脸,手在浓密的大胡子上撸了一把,很严肃地说道:“窦相公有什么话就干脆点说完,别磨磨叽叽的,现在就这么几个人。”   窦怀贞这才沉声道:“上回杜暹不是上了份奏章要修城么?但内阁和政事堂都不太赞同,结果呢折子压在内廷到现在都没批阅,今上也因此不提了。杜暹出京之前曾几番被今上单独召见商量边务,恐怕取营州后修城的方略今上的心里早就有谱了。现在咱们一个个反对,久决不下,最后总得要有一个妥协解决的法子……   又说有河北的地方官上书弹劾杜暹在营州用暴政,烧杀屠戮民怨沸腾。咱们政事堂也有认为此非长治久安之计,须得另派大臣接手营州的摊子平息局面。正好今上要修城,下派的大臣也可以把这事儿也一并主持了。这杜暹先去地方上,然后第二任大臣下放,这不是一前一后从塔顶落地?而这炮丸又暗喻兵事,正切了边防的寓意。这是在暗示我等,陛下调回杜暹在营州治理上让步;我等在筑城上与他达成相同……今上没有下圣旨强制,还是尊重我们这帮老臣的政见的啊。事到如今给了台阶下,咱们还硬着头皮和今上对着干,有什么好处?”   一番话出来,几个大臣纷纷瞪大了眼睛看着他,简直像看猴子一样,几乎要竖起大拇指说:牛鼻!两个铅疙瘩你就能说出这么一大篇玄虚出来!果然不愧为善察上意“忠心耿耿”坏贞。   不过细想之下窦怀贞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否则皇帝莫名其妙送两个铅疙瘩下来让大伙猜什么?再说如果能那样妥协,也不是不能让人接受,一则能让那些担心杜暹在东北呆太久实力坐大的人满意,毕竟杜暹手握北衙精兵一军及三镇兵马;二则修城的事另换人,也可以讨价还价让政事堂一系的官僚去,不能让内阁的人短时间之内就声势太大了。   众人都默然地在心里琢磨时,只有李守一吹胡子瞪眼睛十分恼怒:“修城又会耗费多少民脂民膏!”他一情绪激动就唾沫横飞,窦怀贞忙站远了点,没好气地看了李守一一眼,心说:吗的,就你个老小子是忠臣,不收税你也别拿俸禄,自个种地去,最好一边种地一边当清官。   张说心里已经有谱了,但面上仍然正色道:“牵强附会,什么跟什么窦相也能扯到一块儿。”但没过一会儿他又走到门口叫来自己的心腹书吏:“你负责给算算,河北要修复关塞长城,需要多少钱粮、民丁、时间。”   这时刘安道:“户部早就预算过了,耗费巨大只怕国库不足。”   李守一道:“你当着户部尚书,只知道不足,却没见你上书说过一些明显的问题:天下税赋一结算,内务局和国库不分家,内宫随意支度毫无节制,导致国库不足;又连年用兵,金山银山也不够这么撒开手挥霍的!宫廷内务局和公家国库为什么不能革新分家?”   刘安白了李守一一眼,道:“李相您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想说你怎么不上书?可人家李守一掌礼乐,户部的事儿真管不着。   但刘安怎么上书?他作为薛崇训的嫡系,跑去指责太平公主大宴小宴赏赐阔绰骄奢淫逸?没见皇帝本人都尽量和太平公主搞好关系平衡么,刘安要是去管太平公主的事儿,可能会被怀疑是薛崇训指使,总之这里面牵扯较多十分棘手。   “户部只有进一步革新税制,江南数地商贸市面繁荣,除了每年修修河堤也用不到多少劳役,兵源也少从东南征募,可以削减徭役,增收商、田赋;同时各地大的工事暂缓,让百姓以钱粮易徭役;而河北一带征丁修城,可削减田赋并资以伙食……总之还是能想到办法的。”刘安侃侃而谈,对怎么剥削全国的手段如数家珍。   张说点点头道:“天下方安,轻徭薄赋的国策不能变,咱们就算有困难也要多替百姓着想,尽力降低下民的负担。”   李守一冷笑道:“说得好听,真像说的那样,咱们就该据理力争,不能修那城。”   张说也不正面和这老小子争执,他作为中书令百官之僚,若是其他人敢挑战权威,面子上过不去总会给点颜色瞧,但对李守一是例外……众官都懂的。 第五十五章 雁塔   张说带头回答了问题,说是大的铅球先落地小的后落地。然后他又上书对河北修工事以及封疆大吏的人选言论了一番,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薛崇训顿时意识到大臣们把铅球的事儿当成猜谜,想得太多。   就是这么一个小问题,他们也能想到边防那档子上去?薛崇训琢磨了很久了,自己也愣是没想通,他们是怎么联想的……这中间有一点关系吗?   于是他下旨让张说找人去大雁塔做个实验,他自己是不打算去,这种常识性的东西实在没什么兴趣看。或许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但铅球本身密度大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其他人就觉得新奇了,圣旨让把两个铅疙瘩从大雁塔上往下丢,再无聊的事也变得有意思起来。几个学士和宰相也想去看,但又觉得一品大员的仪仗过去太惹眼,便叫了一个郎官穿官府带着南衙卫士出宫城去办,而张说等人则换了常服低调行事。   大雁塔位于长安城东南,在慈恩寺的正门外,一开始是唐高宗拨款修建,给西天取经回来的玄奘大师藏佛经用的,高五层。后于武则天执政时期重建七层青砖高塔,成为了长安一大显眼的建筑。   城南本就人烟稀疏,福寺这边平日人气也不怎么样,今天忽然涌来了许多人,引得市民路人纷纷围观。后来的人们见一大群人堵在雁塔下面,忙问出了什么事,有人说是新科进士“雁塔题名”,又有人鄙夷地说:现在是考进士的时候吗?哪来的新科进士?   议论中的雁塔题名就真是这个地方,正所谓“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此时已深入人心。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新进士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以至于“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   也难怪市井小民一见这里热闹,最先想到的就是进士们的风雅事。可掐指一算,这会儿哪来的新中进士,时间不对啊。人们并未因此减少热情,围观是百姓们的一大乐趣,有的人甚至关了店门专门跑过来凑热闹,甚至都不知道这边在干什么……   就在这时,一个衣衫油腻腻的年轻汉子得意地嚷嚷起来:“我知道官府要作甚了!”他一嗓子出来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有认识他的人马上笑道:“文屠夫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   周围的人见他那么一副邋遢形象顿时一阵哄笑,有不认识此人的只觉得奇怪,屠夫前面还加个文字,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词儿怎扯到一个外号里?   原来这杀猪的青年竟有些来头,姓龙名韬。龙家本是岐州殷实之户,文屠户从小读书识字,父母是望他考科举进入仕途发展的。不料一年发生大地震,岐州官民死伤惨重,文屠夫全家都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本人因为神策军日夜兼程到达后救灾,侥幸被挖了出来还没死,捡了一条性命。可是家破人亡殷实的根基一夜之间毁于一旦,文屠夫身无长物又不事生产,生计都成了问题,总算联系上了在一房亲戚,却是在长安市井间开肉铺的小民。左右总有落脚的地方,他也顾不上挑挑拣拣了只得跑来长安投靠。   这下他想做官的梦想完全破灭了,其实像龙家那样有点家底却无士族或官场人物的关系,又无人指点在文才上也不算突出,本身考进士就希望渺茫,或许还能通过经济上的手段来想想法子,可投靠了亲戚之后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了。一户杀猪卖肉的人家,拿什么去和朝臣名士结交?而且亲戚家很快也不喜欢这个人了,年纪轻轻的什么也不会干,除了识点字就只会斗鸡玩物,又没钱了有什么用处?这家伙还有个恶习,很好赌。这样的人在亲戚家混吃混喝,没少遭白眼。   文屠夫也算识时务的人,总算渐渐学会了讨生活,在肉铺里帮忙杀猪。又因为好吹嘘卖弄文词,结果被左邻右舍赐了个外号“文屠夫”,倒也适当得很。   别人嘲笑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他早就习惯了也不见气,依然笑嘻嘻地说:“您还别不信,正巧官府里有个朋友,我打听好了的。”   一个斗鸡眼的锦衣后生“嘎嘎”地像鸭叫一般大笑了一阵道:“霍?官府里的朋友,好厉害,怎没把你也弄进去当当官,再不成做个流外官小吏什么的也比杀猪强啊!你不是成天做梦想当官么?”   文屠夫脸上一阵尴尬,但很快笑容又回来了,只是笑得有点难看:“我那朋友也是流外官,哪里能轻易就把人塞进去的?不信便罢了。”   但旁边的其他人忍不住好奇,拽住他追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随口捧了几句。这么一捧文屠夫仿佛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又吹嘘起来:“大雁塔上不是什么新科进士,而是官差,他们要把两枚铅球从上面丢下来。啊,你问为什么要干这事儿?这就要说起当今天子一日早朝问大臣,一大一小俩铅球从大雁塔掉下来,谁先着地啊?大臣们说大的先着地,天子却说应该一起着地。不就派人跑到大雁塔来试了么?”   “哈哈!”锦衣后生看着文屠夫大笑摇头表示不信,不过那眼神好像并没有看人,而是看着背后某块石头。“如果有这么好笑的事,我就……”刚说到这里,却见大雁塔上正出现了两个抱着铅球的胥役,正探头探脑地往下面瞧。锦衣后生顿时愕然住了嘴,幸好没把下半句说出来。   文屠夫洋洋得意地说道:“怎样?有这么一回事,你就怎样?”   锦衣后生正不知如何接词儿,就被前面涌来的人群挤了一下。原来是塔下面的南衙卫士在驱赶围观群众,并围出一个圈来,有个将领大声吆喝道:“都给老子站开点,想脑袋被砸开花的就尽管往这边挤!”   一众市民向后移了一段距离才站定阵脚,文屠夫二话不说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一边写个“大”字一边写个“同”字,嚷嚷道:“这个是同,押同时着地,赌场里只押大小可没这个字,别不认识。下注下注,一会儿上边扔了球就来不及了!”   这押宝没有小,显然没人觉得小的铅球反而会先着地。旁人笑道:“这又什么好赌的?重的肯定先着地了,傻子才押同字!”   文屠夫笑道:“行,我来押同字。”说罢掏出一枚重二钱的银币出来丢在圆圈里。   在大晋朝立国之前就出现了流通的铜钱不足的状况,丝绸、绢之类的纺织品也成了一般等价物代替货币。后来薛崇训实行“钱法”,除了增加铜钱的铸造,又印青钱、铸银币来补充货币。银币一枚重二钱,相当于两百枚铜钱的价值;青钱一张面值一贯,等同一千文。这些货币都可以用来缴税、购买公家的粮食、纺织品、盐等物资,所以几年之后早已流通无阻了。   “斗鸡眼”说道:“你倒是大方,给咱们送钱。可大伙都押大,赢得也太少了,没甚意思。”   文屠夫笑道:“大伙再想想,为啥重的就一定先着地?天子都说同时着地,一定错不了,来,押押押……”   旁边一个绸缎庄里的人道:“这还不简单,一块布和一块石头,哪个往下掉得块?轻重有别嘛。”又有人嚷道:“要丢铅球了!”   文屠夫忙喊道:“麻子,你们几个爬那棵树上去,看清楚了!”   总算有几个人捧场,放了一些铜钱在大字上面。眼见踏上的两个胥役已经把铅球伸出来举到了空中,下面的市井小民们都一齐仰头专心地瞧着,这场面就像空中突然出现了灰机又像出现了菩萨。胥役旁边的一个官吏抬起手一挥,喊道:“放!”两枚圆疙瘩就脱手落了下来。   过得片刻,只听见“啪”地一声响,两铅球竟然只砸出一个声音来,几乎是同时着地,把地上的一块青石板砸得裂成了几块。众人“啊”地惊叹了一阵,文屠夫哈哈大笑,二话不说就去收圆圈里的铜钱和他下注的一枚银币,虽然小赌了一把赢得不多,不过赢钱对于好赌的人来说就是莫大的乐趣,文屠夫笑得合不拢嘴。   输了钱的因为输得不多,也觉得无所谓,又吹捧了一番文屠夫好见识,反正虚轿子抬人也不花力气。街上的人见好戏完了心满意足地散了一些,一脸满足的表情好像得到了什么莫大的精神享受。但也有人要等这官府的人都走了才肯走,要在这里耗到最后。   文屠夫笑道:“早和你们说了,天子都说同时着地一定错不了。当今天子是什么人?河中出神仙授天宝,那才是通天的主,天上地下全知!”   有人趁机胡扯道:“难怪登基大典那天,我看天上的云变的形状很奇怪,就像一条大龙一般!”   文屠夫胡诌吹嘘得高兴,毫无要离开的意思。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包着头巾的胖妇人气呼呼地冲了过来:“你在这里干甚……地上画个圈也能赌钱?你干脆别杀猪了,赌钱过活就成!”   斗鸡眼小声道:“咱们赶紧走,等那泼妇嫂嫂一耍起泼来,骂得你们眼睛都睁不开。” 第五十六章 荣光   “两枚球真的一起着地啊!陛下是怎么想到的?”金城公主跪坐在榈木案的对面表情带着不可思议,看来她在宦官禀报之前也觉得应该是大的先着地。   薛崇训不紧不慢地拿着茶杯盖子抚弄着水面,笑而不语故弄玄虚,一副装必的样子。他已经不理政事呆在这里半个多月了,唯一干的事就是下旨给南衙送了俩铅疙瘩让别人猜,不过他好像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   他喝了一口茶才说道:“现在不好解释,要不了多久你自然就会明白。来人,磨墨。”   没一会儿上来了几个宫女,把砚、纸、笔、镇等东西就近摆在案上。此时是上午,秋日的上午阳光明媚,温暖而不燥热,正是人们干正经事的时候。薛崇训显然没打算干什么事,和金城对坐着聊天还怡然自得。   榈木本身的纹理很优美,用它做的大案便没有上漆,上面洒着珠帘的影子,随着微风慢悠悠地晃动。又有纸墨等风雅之物点缀其间,空气中飘着墨香、茶香,确实叫人感觉十分惬意。关键还有美女在此间,就更加赏心悦目了,就连跪在案前磨墨的宫女也青春美貌挺耐看的。   这时薛崇训忽然觉得面前磨墨的小宫女十分眼熟,便忍不住多看两眼。金城面带微笑注意着薛崇训的这个小动作,她也不点破,但心里明白怎么回事。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宫女正是上次在温室殿的浴池里侍候薛崇训的月娥,薛崇训见人家长得嫩,差点就地给强奸了,但月娥未经人事一个劲哭叫怕得要死,毫不配合,最后薛崇训总算饶了她。后来金城便收到寝宫来了。   金城公主佯装不在意,微笑着说道:“昨日陛下说大地是圆的,那在下面的人怎么办,不会掉下去么?”   薛崇训道:“为何有上下之分?梨子之所以往下落,只因‘万有引力’,向大地之圆掉落,所以咱们认为脚下是‘下’方。在圆的下面,那些人也因同样的引力而觉得脚下是‘下’……好像一时挺难明白的。”   “我明白陛下的意思。”金城的话再次出乎薛崇训的意料,“另外上次在三清殿听张果老讲‘月大如盘’,我也因此有疑问:若城中某处失火,火大如宅,但人在数里地外观之则小如烛火;而月悬于天,等千丈之高山而不能及,如《庄子》中有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天高不知是否有九万里,但定不只数里之遥。凡人在地上离千万里观月大如盘,它怎能真的那么大?”   “哈哈……”薛崇训大笑数声,“月亮当然不只盘子那么大,质疑得好,知我者,非公主莫属。”   金城惊讶道:“莫非陛下能解此惑?”   薛崇训道:“当然,小问题而已。不过说来话长,我这么空口说也说不明白,之前还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我这就写下来。你不必再枯坐在此,让她侍候笔墨就行了,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薛崇训指了指旁边那个似曾相识的十二三的小宫女。   或许每个人的审美观在潜意识里就形成了,哪怕薛崇训已经记不得了月娥这个小宫女,但再次看见时,仍旧觉得她乖巧可爱,看着十分顺眼。月娥长得白净,虽然皮肤没法和金城公主那种完璧一般一点缺点都挑不出来的无暇相提并论,但看上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让薛崇训有种很阳光纯净的体验,下意识便有些好感。   月娥当然记得薛崇训,这个男子贵为天子还想非礼她,很难让她忘记。她怯生生地跪在大案前,垂着头连抬头看一眼都不敢,心里仍旧充满了后怕。但因为这几天的经历又让她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总之是情绪复杂。这几晚薛崇训都住在这里,晚上当然让金城侍寝,月娥作为近侍在幔帐外面隐隐看到了他们在床上干什么,看是看得不太清楚,但声音却听得真切。每次听到金城发出的声音,她便羞得恨不得把耳朵堵住,有时候腿发软站都不站不稳。   金城道:“陛下写吧,我再坐会儿,左右也没什么正事做。”她一面说一面看了一眼月娥,眼睛里露出一丝笑意来。   月娥把笔毫在砚台里轻轻蘸好墨,双手递过去。薛崇训已经习惯了别人对他充满畏惧和恭敬的表现,也没觉得什么,撩了一下自己的袖子把手伸出来就去接。其实他平时还是比较讲究、有风度的一个人,没事不会去轻薄女子,也不会在言语上调笑,接毛笔的时候动作儒雅沉着丝毫没有肢体的接触。这时月娥先是松了一口气,但随即见他已经没注意自己了,又难免感到有点点惆怅。   薛崇训提起笔后却久久不能落在纸上,千思万绪骤然之间涌上心头。   “科学”基础会影响世人的价值体系,它不仅与西方的宗教有冲突,对东方的世界观也有冲击。而今这个社会结构是在许多方面的平衡基础上构建的,比如天子便是所谓上天之子,你说没有天只是一个球,外面的太空是宇宙,那天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不会导致这个刚刚建立的本就不怎稳固的帝国微妙失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薛崇训自己也不法预算带来的影响。   反正他最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处境,因此才压根没打算搞什么民主之类蛋疼的削弱自己权力的东西,反而一个劲设法加强君权。   但是薛崇训不得不承认,汉文明在科学的基础体系上先天不足,应该吸收外来的东西。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从来不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更圆,但是盲目自大排外并非明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帝国都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成体系的科学基础正是古中国的短板,什么九章算术、圆周率领先世界多少多少年不假,但这一切都是分散的没有成为系统。   现在他想拔高科举的地位,形成公平严格的制度,能参照的就是明代的科举,那是科举发展出的最公平完善的方法。难道要让整个天下的文人都集中研习古代的那几本圣贤书?薛崇训对于八股文之类东西的弊端最清楚,比当世的任何人站的角度都高……况且,如果科学不加入科举制度,其影响力又大打折扣,肯定鲜有人去问津。想那官吏文人学点诗词歌赋还能在交友宴席上附庸风雅,研习数理化在这个时代有什么用?   一种莫名的不甘心涌上心头,甚至他还在内心产生了一种愧疚,作为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皇朝至高权力,本来有可能为了族人的前途做得更多,却在惶恐未知和害怕麻烦中徘徊,这种心理确实不怎么好受。他可以怀揣着一颗黑暗的心干杀人放火的坏事而毫无心理压力,根本无良心可言,但站在更高的境界时却奇异地产生了这样的“良心”。   一副场景浮现在脑海,他骑着高头大马站在高处,成千上万的汉军勇士崇拜地呐喊,夹道无数穿着汉人衣冠的族人跪在那里祝福万寿无疆。每当那种时候,他的意识里便有类似秦始皇那种“万世基业”的雄心,虽然理性地知道不能让晋的国号永驻,但让族人及子孙后代更长地享受如今的荣光是可能的吗?   “陛下……”   薛崇训回过神来,见金城正疑惑地看着自己。他茫然地回顾,只见旁边的宫女也像看到鬼一样看着自己。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眼含泪光,难怪别人那么诧异了,一个人自个发呆发成这样,着实让人费解。   他急忙抬起手臂,幸好穿着宽袍大袖很容易就遮住了,直接用衣袖揩了两把。然后他有些莫名地看着金城说:“屈辱是无论何时也不能忍受的!”   金城不解,忙宽慰道:“陛下贵为天子,普天之下无人敢让陛下受半点屈辱。”   薛崇训无言以对。 第五十七章 数学   天子既不上朝也不看奏章,成日不见人。不过他在哪里在干什么人们还是知道的:蓬莱殿那么多人,还得轮换着侍候金城的寝宫那边的饮食起居。薛崇训不干皇帝的工作,暂时转行干起了著书立说的事儿。   首先是写数学方面的东西,数学是一切理科的基础。他先从阿拉伯数字开始写,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很早就有了。薛崇训感到惋惜,玄奘大师大老远跑去天竺取回来了佛经,为啥不把阿拉伯数字带回来。这玩意很简单,但比起汉字来更适合应用于数学,主要便于立公式运算。   佛经带回唐朝后还不是本土化了,很多去寺庙求神拜佛都很功利,在薛崇训看来那些经书真没起到多大的现实作用,反倒是阿拉伯数字很有价值。只是中原只重视圣贤之道,对这种东西不怎么看重。   阐述阿拉伯数字的规则,包括小数点、四种运算符号都很简单,薛崇训一个时辰内都写完。这种东西附带文字注释,文人们一看就懂,完全不用担心。能读通四书五经的人,领悟这些东西不是小儿科么?古人显然没想象中那么傻。   接下来是算术,他也不用写太多,本来现在加减乘除的算法大家都会,不然算盘是怎么弄出来的?薛崇训只需要举例各种算法用阿拉伯数字列式的例子就够了。   到吃午饭的时候他已写完了这么大一部分,这是给官僚文人们看的东西,可以简略描述,不用长篇累述。若是以后要用这种东西编教材教孩童,那就是官吏们的事儿了,薛崇训不用亲自去干。   他匆匆吃了点东西,又开始埋头专心写东西,反正其他事儿有宫女们侍候着,完全不用干别的。下午他开始进行代数、平面几何的写作,同时进行,一样写烦了就换一种。在代数方面,因为习惯和方便的原因,还是使用字母,毕竟甲乙丙丁夹在阿拉伯数字里有点奇怪,比如a就注音“诶”,b就“比”,就是个符号而已,等别人看习惯就无障碍了。   几何方便比较麻烦,涉及到度量衡的问题,虽然秦始皇也重新规定过书同文、车同轨,但薛崇训考虑之后决定不引入米、分米这种单位,反正丈、尺、寸都是现成的,世人也用习惯成了共识,将就用就是,左右就是个衡量的单位。说不准以后中国在这方面发达,别人来学习还觉得尺寸单位更加正规……这玩意不是军事机密,薛崇训可以颁法令严禁泄露火药火炮的制造技术,但别族要想学这方面的东西,就无法保密了。   什么方程式、方程组,平面几何证明等边等角之类都是简单的东西,薛崇训废寝忘食,到第三天就全部写完。就那么些公式和论证过程而已,初中生的小游戏。   第三天开始涉及到向量、集合、函数,然后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这些东西时薛崇训就有点头疼了。记得前世高考数学一百三十几分,理综考了二百八十几,但时间过了那么久,这会儿干的事也不仅仅是做题,主要是要将每个公式的推论描述清楚,让别人信服。这就有点蛋疼了,很费力的事。   他又想到高等数学方面更多的推论更加头疼,所以打算只搞出微积分就行,而且这段比较高端的内容不加入科举中。毕竟高等数学是应用现代技术中的,在眼下这种环境中没有实际价值只能当成围棋一般的智力游戏。   金城公主的这间宫室中很快摆满了各种稿纸,被薛崇训丢得到处都是。他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就是写完一页就随手一丢,以为有人侍候着收拾,殊不知宫女们谁敢动啊?   她们大多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眼前这满地的运算公式在她们看来形同天书,万一妄动了皇帝找不到自己放的东西怪罪下来,也许都不用他金口玉言,金城公主就得拔了她们的皮。   送饭的宫女小心翼翼地退出宫殿时小声议论,一个宫女说:“皇上在写什么东西啊,都好多天了。”另一个道:“可能在算天道国运,咱们别多嘴。”   里面的薛崇训已经念叨了好几遍“有铅笔就好了”,但大伙都不知道什么是铅笔,自然没地方给他拿。金城公主传来鱼立本问,鱼立本也是闻所未闻。   薛崇训写的那些东西,从阿拉伯数字开始前期她都看懂了,后面比较复杂的公式牵涉到更多公式,她短时间内无法记住全部公式,所以推理过程就看得云里雾里。不过她倒是清楚薛崇训大概在写什么东西,正如他口中所言“数学”。   他已经快十天没换衣服洗澡了,形象几乎是蓬头垢面,别人要侍候他沐浴更衣,他还要火。一日正情绪烦躁,有个宫女不小心惹到他,被他直接下旨拉出去打了一顿,打了个半死。除了吃喝拉撒睡,他是整天都在捣鼓那玩意。内侍省还按要求做了各种各种稀奇古怪的工具。   金城也挺郁闷的,虽说薛崇训成天都呆在这里,却不像以前那样坐聊时不时投以让人心动的目光,而今完全当她是木头人一般,更不去浴池偷看她洗澡了。宫殿里到处都是纸,连墙上都贴着各种图形。而且这样的日子还不知要持续多久,完全看不出薛崇训有停笔的意思。   宦官杨思勖来禀报,杜暹在营州继续挑起战争,率兵从燕郡守捉东进攻击哥勿州,抢劫屠杀各族胡人数万帐,朝臣十分不满认为不利于安定边境,上书要撤换杜暹的奏章堆了一大堆。   结果薛崇训道:“又没打败仗,紧张什么?哥勿州不是前唐安东都护府的地盘吗,收回来没什么不对,东夷要痛快点投降哪来那么多事?杜暹带兵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他自有分寸。”   杨思勖忙劝道:“杜暹在西域时部下只四千人,就敢长驱直入小勃律与吐蕃军大战。现在手握十几万兵马,只怕开疆辟土之心太切,稍欠长远考虑。”   “管他的。”薛崇训道,“政事堂不是想要程千里去修城?等我想好这事之后,再换杜暹不迟。” 第五十八章 是非   “陛下还在金城公主那里?”孙氏来到蓬莱殿外面时正碰到一个女官,便问了一句。那女官答道:“是,快一个月了,陛下未出门一步。以前还能见着他在四处走动,近来是一回也见不到了。孙夫人要见陛下么?”   孙氏道:“不见了,我过来看我的外孙女。”她一面说一面从余光里注意着身边一个宫女的表情。那宫女名唤小倩,是太平公主那边过来的人,孙氏用脚趾头都猜得到她在自己身边是干嘛的。别瞧小倩恭恭敬敬的和其他侍女没有什么两样,但谁知道她回头会不会去见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为了皇室的体面,没有张扬薛崇训和孙氏那档子事。在场的人听她问皇帝在哪里,最多以为孙氏是关心自己的女儿得宠问题;可那小倩应该知道点什么,孙氏感觉她在身边就有种说不出的难堪。那种好像随时被人窥视和监视的感受很不舒服,孙氏也不能支开这宫女,更不能想办法除掉。打狗还得看主人,她是没办法反抗太平公主的。   薛崇训呆着的地方、金城公主起居的宫室并不在蓬莱殿正殿中,而属于西边的附属建筑群。蓬莱殿以前后两大主殿建筑群为主体,前殿的区域是皇帝起居活动的地方,北边的正中宫室作为皇后的寝宫;除此之外在周围还有许多较小的房屋建筑,有嫔妃女官的寝宫,也有宫女内侍住的地方。于是孙氏等一行拾级而上,进了主殿中的走廊前往皇后李妍儿住的地方。   这时见走廊对面迎面来了一群人,李妍儿正在前面,孙氏见状心下欣慰道:妍儿倒是越来越懂礼数了,出门这么远来迎我。   却见薛家河中公主也在那里,李妍儿只叫了一声娘,而河中公主款款行礼,客客气气地说:“宁国夫人安好。”孙氏因此可以判断李妍儿是送河中公主的,并非专程来迎接自己。孙氏受封宁国夫人,爵位上还没皇帝的亲妹妹二公主大,但一大家子都是沾亲带故的,孙氏终究是长辈,河中公主先见礼确是一个乖巧人,给人一点傲气架子都没有的感觉,挺招人喜欢的。   孙氏微笑着还礼,留河中公主叙话,河中公主委婉拒绝了,笑称自己也住在承香殿平常都能见到,而小公主薛夏州却不能天天见着。   小公主没有被带出来,还在宫中让奶娘带着,另外有两个小宫女陪着玩。孙氏去了皇后寝宫才见到自己的外孙女,薛夏州的眼珠子很明亮模样儿也聪明,还记得孙氏,见面就叫了一声“外婆”。孙氏满面笑意疼爱地去抱她,当薛夏州扑进她的怀里时,她的眼中又闪过一丝难以让人察觉的神情……外孙女都能叫人了。正好不远处的梳妆台上有一面铜镜,孙氏抱着小公主时从铜镜中看到了自己的脸,模模糊糊的看起来好像并不老,却依然叫人百感交集。   孙氏脸上不自然的表情很快就不见了,她若无其事地逗起小公主来。李妍儿在旁边说道:“听说陛下在浴池看见了金城姑姑沐浴,因此就迷上了……而且金城是故意让他看到的,她真的是那么有心计的人?”   “河中公主说的?”孙氏皱眉问道。   李妍儿道:“她也是听宫女们私下议论才知道的。”   孙氏的脸上顿时露出一丝冷笑:“那你怎么不追问是哪些宫女?你是皇后,有权处置后宫中的人!行,就算河中公主不认识或者不记得是哪些人在议论,那她在哪里听到的总该记得,在何时听到的也该记得吧!这宫里的人平常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哪些人什么时候应该在什么地方错不了,你问明白了立刻让人查,是谁在造谣或者宫女们根本没造谣一查就能清楚……这些事你就不能自己多用心想想?”   李妍儿见孙氏脸色不好看,一见面就责怪自己,自然不太高兴,有些委屈地说:“一定要查么……要是查出来是不是又要有人丢性命?上次有个昭仪跳井死了,我总觉得那边的人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还是别了吧……”   孙氏叹了一口气道:“现在当然不能再查了。河中公主一说这事儿,你就该马上追究造谣者;当时都没追究,刚才河中公主又碰到我来这儿,后来才去追究,不是明摆着我在指使你,那我不就把河中公主得罪了?她在承香殿那么招太平公主疼爱的,以后为娘住在承香殿不得时时都要小心?”   李妍儿松了一口气:“那不追究就是了嘛,何必去弄出是非来呢?”   “是非不是你装聋作哑就躲得了的。”孙氏苦口婆心地说,“金城公主的心思比你活络多了,而且彼此是亲戚从小就和你玩得好,现在住在蓬莱殿这边,你应该和她多来往避免产生隔阂。既然有流言说她心机重,你作为皇后知道了此事,就应该顾情谊站出来帮她;你却当作不知道,金城公主会怎么想?”   “姑姑人很好,她不会怎么想的。”李妍儿忙道。   孙氏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就算是母女之间,她也开不了口正大光明地向李妍儿灌输人心险恶之类的东西。况且旁边还有小公主的奶娘和皇后几个近侍在这里(小倩等人没跟到皇后的内室中),孙氏是相信这几个人不会把自己宫里的事儿往外说,但当着外人她仍然无言以对。   孙氏的脸上再次浮现出了忧虑之色,李妍儿忙宽慰她几句,她却不全是因为女儿的那点小是非,不过刚才的那件事影响了她的心情而已,有时候情绪的忍耐程度只需要多加一根稻草就无法淡定了。   她甚至想:母女俩的身份要是对换就好了,让她自己拥有皇后的身份地位,绝不会变成这般窘境……正所谓下棋的不急,观棋的急:占着棋盘上的大好局面结果步步烂招,怎叫人不心慌?   又或是她和薛崇训的那档子事没被太平公主知道也好,她就可以留在李妍儿的身边,像以前那样替女儿出主意照顾她。   有些事真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好处不能全部占尽。那件不能见光的事当初不收敛,在太平公主的眼皮底下迟早要败露,然后才会叫她选择要么去承香殿住要么出宫去居住……那时她已经没有选择了,就算抛开个人的情绪也不能选择出宫。   她太了解薛崇训了,薛崇训是不可能容忍她像其他贵妇一样找面首的。在他看来有人动他的女人比异族进行战争挑衅还要难以容忍,一怒之下血流成河只是拂袖之间的事。就像以前崔家本来还没对金城公主怎么样,就落到抄家灭族的地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薛崇训干得太过分,但有些人的性格真不能以常人度之……虽然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   如佛家所言,凡心未了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执念。   孙氏同样有执念,当她在不断说教女儿明智对待问题的时候,自己不也在钻牛角?她明白自己,就算薛崇训能容忍,她也绝不会去养汉子。或许是出身士族,受儒家礼教影响太深的缘故,孙氏实在没有李唐时的贵妇们那样放得开,而且在矛盾中也无法放弃善恶黑白礼仪廉耻的观念。所以武则天不是谁都能当的,她能毫无压力地杀自己的儿子,能正大光明霸气地收后宫,在观念上已经冲破了圣贤、典籍、伦理道德制造的强大秩序和牢笼。   在孙氏看来,在一个男人面前脱光衣服是一种被征服般的屈辱,在薛崇训面前也不例外。但是薛崇训在她心目中足够尊崇强大,(或者是合法的关系)她便会接受这种屈辱,就无所谓失去尊严了;就如男人们对天子下跪称臣,从来不觉得有失尊严,反而觉得荣光得很:上跪天子下跪父母,上合周礼下合尊卑理所当然。   于是她注定会在矛盾中徘徊,一面是年轻守寡的尴尬,一面是女儿的大好形势需要克制对薛崇训的思念,而且近来发现了一些事这种思念愈发强烈起来。当她看到与自己有血脉关系的外孙女也有种难以言表的不亲近感。 第五十九章 脉象   孙氏去了蓬莱殿回来,果然太平公主很快就知道了。太平公主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承香殿,大明宫更是很少出去,但对于偌大的宫廷却是了如指掌,朝廷里的政务也瞒不过她的眼睛。   太平公主便召孙氏见面,本来也不打算说什么,孙氏过去又没干别的事。不过太平很能威压别人,见面不提那事也能起到敲打提醒孙氏的作用。在太平公主心里是不愿意孙氏和薛崇训死灰复燃的,一则这种宫廷丑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二则她就是听不得这种事。   正中软塌上的太平公主打量着孙氏,每次她想起孙氏和自家儿子有一腿都会忍不住多打量几眼这个女人,究竟是怎么勾引到薛崇训的,因为薛崇训身边六宫粉黛显然没必要非得干这种丑事。但每次太平公主也觉得不过尔尔,这次也不例外。孙氏的面相作为前唐郡王的侧妃还算配得上,额头饱满面部光洁五官端正,只是颧骨微微有点高,脸也显得瘦了点,不是公认的旺夫富贵相,所以她出身不错也只能是侧妃。身材也是不错,虽说看起来不那么圆润饱满,胜在丰腴而凹凸有致,特别是胸高而腰小。只不过她到底是满过三十的人了,皮肤再怎么保养鼻梁两侧就看得出来年龄,特别和旁边十几岁的年轻宫女一比,就完全没有小娘那种嫩气的感觉。   太平公主毫不掩饰地打量孙氏,说道:“你的脸色缺血色。宇文姬,你给孙夫人把把脉,开几副养气色的汤药。”   宇文姬只得应了一声,她今天正巧过来送养宫的药丸,所以还在这儿。太平公主平日很注意养身,因为年到中年更注重内在的调养,宇文姬医术精湛名气又大自然是首选之人,而且宇文姬也是女人自然懂得更多除治病之外的法子,说起话来也方便。   却不料孙氏忽然露出了慌乱之色,这会儿太平公主更生疑窦。孙氏忙道:“谢殿下恩,不用了吧……我今天偶感不适,没什么大不了的。”   太平公主道:“偶感不适,正要把脉瞧瞧。”   孙氏无言以对,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推辞,脸色更加苍白,一点血色也无。她看起来很紧张的样子。   宇文姬站了片刻,见状便走到了孙氏的对面跪坐下去,好言道:“就是把把脉,孙夫人不必担心。您是长辈,又同是女子,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孙氏只得把手从宽袖里伸出手来,慢吞吞地放在宇文姬的手上。宇文姬淡然而自信地轻轻把手指放在孙氏的腕上,她虽然还年轻却从李鬼手门下出道很多年了,脉象怎么样一掐就知。但宇文姬很快就不淡定了,她的黛眉轻轻一皱,放开手撩了一把袖子再次切脉,连呼吸都屏住看起来很专心严肃。   片刻之后,宇文姬抬头看了一眼孙氏,孙氏递了个眼色,用十分微小的幅度轻轻摇了摇头。宇文姬脸色十分不自然,眼神微微一变。   太平公主问道:“怎么?孙夫人怎样了?”   宇文姬忙转身向上面屈膝一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什么也说不出来。太平公主的口气加重再说了一遍:“孙夫人怎样了?”声音已露出了威压,宇文姬顿时感受到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压力。她不得不承认太平公主天生有那种霸道的气质,就这么一句话,也说得不算重,但宇文姬竟然一点撒谎的勇气都拿不出来。   沉默了一会,宇文姬总算很小声地说道:“孙夫人……有喜了。”   孙氏的脸色顿时红一阵白一阵,变幻反复,她实在还没想好要告诉太平公主,主要因为内心里对太平公主有种莫名的畏惧。她都是做外祖母的人了,可面对太平公主时却好像晚辈一样的心情。   太平公主身边的女道士玉清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微的嘲意,转瞬又变得面若冰霜。她可能不是想嘲笑孙氏,而是笑薛崇训……孙氏自从进大明宫后没出过宫门半步,连一个男人都未曾见过,当然除了薛崇训。显然玉清用脚趾头都猜得出来是谁把孙氏的肚子搞大的。   而当场最淡定的人就是太平公主了,忽然冒出这么一件事来,她仍然面不改色,淡然问宇文姬:“几个月?”宇文姬答:“四个月。”   太平公主瞟了一眼孙氏的腰,却是看不出来,这才有些诧异。孙氏红着脸道:“我是打算向殿下说出来的,但还没准备好,所以衣服内用绫带系过。不是存心要隐瞒,请殿下恕罪。”   “谁的?”太平公主又问。   孙氏愣了愣,心道不是废话么,但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不仅需要查时间,还得她自己亲口承认……因为薛崇训贵为天子,身边那么多嫔妃到现在还没皇子,如果她产下的是儿子,极可能会是帝国唯一的继承人。所以孙氏从来都不觉得怀孕就天塌下来了,没人会动她的,只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实在……感到非常羞耻,对谁都难以启齿。她想找机会先告诉薛崇训的,结果薛崇训成天见不着人。   她便垂首用蚊子扇翅膀一般的声音答道:“陛下的。”   太平公主回顾周围威严地说道:“这里的人,敢对其他任何人说半个字立刻灭九族!”周围的近侍听罢忙跪倒在地,伏身在地板上,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她很满意近侍们的表现,然后转过头来说道:“你不能再留在大明宫了,明日一早就让羽林军护送到华清池善养,一定注意将息保胎。”   显然太平公主觉得这事儿更多的是好事。当今的晋朝不只是薛崇训一个人的王朝,她太平公主至少拥有一半的江山,母子俩谁享江山享得久还说不定,太平公主修道之后觉得自己可能活几百岁呢。至于这江山以后姓什么,那是她死后的事,何必太在意……而且薛崇训的后代坐江山,还会给她一个好评价,没哪个子孙后代蠢到说自己祖上开国之君的亲妈是坏蛋的。   晋朝要稳固,皇帝没有继承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所以太平公主极希望孙氏能生一个儿子。在国家社稷的重要面前,这儿子是谁生的不重要,只要是薛崇训的就行。   太平公主又下令道:“去把崇训给我叫来,让他别成日写那天书了!” 第六十章 孝顺   太平公主要见薛崇训,他是有必要过去的,去之前还匆匆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净的道袍。饶是如此,太平公主见到他的时候也是微微吃了一惊,发现他一个月竟然消瘦了不少,也不知他究竟写的什么东西弄成了这样。其实主要是他专注推论了没注意生活作息,又不受别人管束,与本身干的事却关系不大。   只见他嘴上和下巴的胡须参差不齐显得有些凌乱,两腮也长了一些出来,刚才没来得及修剪。此时的成年男子一般都要留胡子,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但不是谁都喜欢留一嘴乱长的胡子,平日还是会修理的。薛崇训此时的胡子显然和他平日的样子不同,而且因为脸部短时间消瘦,眼窝也显得深了,眼神因此也少了些平日的适然和淡定。   孙氏的目光闪烁不定,却有意无意地往薛崇训瞧,她假装不关注他,却让瞎子也看得出来她的注意力全在薛崇训的身上。不知为什么,孙氏每次看到薛崇训都会产生一种怜悯,可能是母爱过剩的缘故,她老是觉得这个比自己小一点的手握至高无上权力的强大男人很可怜。这回更甚,薛崇训憔悴的脸和深陷的眼窝让她觉得很忧郁,便产生了几乎难以抑制的爱心,她恨不得马上上去抚摸着他的脸柔声安慰他,让他感到快乐。   太平公主见到薛崇训这幅样子便不高兴地问道:“你最近不理朝政,整日闭门造车写书,写的是些什么?”   薛崇训以为她找自己来就是问这事,沉吟片刻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决策性的东西知会母亲,便说道:“科举势在必行,我在准备推行更细致的科举制度。首先是考试内容,诗词歌赋不应该再作为选择官吏的条件,这类东西和安邦治国没多大的关系;遵循圣贤思想的经义策论不应放弃,但是……”   “行了行了。”太平公主预感到他要长篇大论,她的心思本就没在上面,便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薛崇训,“为君者首重用人,你也不用事必躬亲。我今日找你来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孙夫人有孕了。”   “啊?”薛崇训因为毫无预料,顿时有些惊讶,而太平公主不喜不怒的口吻也挺让人纳闷的。他回头看孙氏,正好触到孙氏有意无意的目光,她的脸一红急忙垂目看向地板。   她的身子好像在微微地颤动,耳根也红了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作为一个长辈竟然怀了女婿的血脉,还被一家子人围观,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她的低头垂目一言不发就像一个被审讯的犯人。   薛崇训沉默了片刻说道:“多久了?还不显眼之前,只能移居它处居住……将来顺利生产,便对外称是皇后所生。”   太平公主听罢很满意,和她想到了一块儿,到底自己的长子是历练过识大体的人,不会任性地要干把岳母明目张胆收入后宫这等事。她若无其事地说道:“我已经定好明日一早让羽林军护送孙夫人出京,去华清宫养着。那里正是养身的好地方,再过两三月进入冬季,华清宫温暖湿润,比在大明宫还好。”   薛崇训道:“我亲自送孙夫人罢。”   孙氏听罢顿时抬头看向他,他感觉到了这个女人流露出的无助和依赖。薛崇训理解她的感受,所以才说要自己去送,也是想稍微补偿不让她名正言顺拥有自己孩子的歉意……不过让李妍儿当妈,到底李妍儿是孙氏的亲女,也不算强夺孙氏的孩子,算不得太无情。   可是太平公主却露出了无情的一面,她对薛崇训这样决定本能产生了不快,冷冷说道:“有军队护送不会出差错,华清宫本身也防备森严,你何必抛下自己的正事去跑一遭?朝里难道没有要你做的事,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撤换杜暹是怎么回事?”   孙氏忙道:“陛下应以国事为重,我本已羞愧难当,不能再让陛下亲自相送了。”   她这样说已在薛崇训的意料之中,人和人的区别还是挺大的,金城就从来不会劝他干什么;而孙氏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现实的人,她常常劝谏薛崇训去做有利的事,只有外头的正事顺利她们才能少经历风浪,她深知命运一体,以前的王爷就是因为斗争失败才落得家破人亡,鸟巢都倾覆了鸟蛋怎么安然?这种现实还表现在爱财上,她本身的生活不算奢华,却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首饰,最喜欢的就是值钱又体量小的东西。   薛崇训向太平公主拜道:“我离京至多不过数日,期间若有需要决断的要务,还有母亲做主,只能让母亲多劳心了。”   太平公主听到这句话好受一些,这是表示对她的信任,所以她便露出了一丝笑意:“日常朝政都是你在处理,你倒是不担心我处置大事与你相左?”   薛崇训道:“母亲大人雄才大略,况且我们母子连心,我心里想什么您还能不知道吗?您说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错不了的。”   “呵呵……”太平公主被薛崇训两句话就说得心情转好,“什么母子连心,你也说得太粘乎了点。好吧,你既然执意要去,我也不好再拦着。”   于是孙氏的事儿就被他们母子商量着给决定了,孙氏自己是没有自己的主张的,她在薛崇训来商议事儿之后前后就只说了一句话,还是无甚实质作用的话。   薛崇训对自己干出来的事挺不好解释的,把岳母的肚子搞大,还在这里讨论。而太平公主竟然没有责怪自己,又赞同了他要亲自送人的进一步要求,薛崇训抱定投李还桃的主意,去讨太平公主高兴。他先和妹妹河中公主一起陪她用晚膳,然后陪坐在左右聊些轻松的话题让太平公主享受天伦之乐。   反正无关紧要的那些话题,薛崇训只要顺着太平公主的意思说她就高兴了,他很了解母亲的性格,凡事要顺着她的意才满意。不过她也不是完全不讲理,在一些大事上薛崇训有自己的主张,只要把太平公主说通有足够的理由,她还是会妥协让步的。   今晚聊得都是些逸闻琐事,太平公主是白的,薛崇训绝不会说是黑的,于是气氛倒是融洽。加上河中公主实在是一个聪明伶俐又乖巧的人儿,又会撒娇又会讨长辈喜欢,太平公主的脸色一直都很好。   河中公主活泼,跪坐在太平的面前给捶腿又站起来揉肩,直让她赞:“最孝顺的还是薛二妹。”   薛崇训也顺着笑道:“母亲大人觉得儿不孝么?”   太平公主颇有深意地微笑着摇摇头:“不一样,能左右侍奉的还是你妹妹。而你住在大明宫里,几天见不到一面很平常,像之前一个月都没见过你的人影。”她自然没有说薛崇训不孝,她当然明白真正大用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文治武功守好江山才是根本,若是有人造反要推翻她,有猛将精兵会打仗的儿子更是最好的保障。太平公主几乎不出宫门的人,要保有自己的一切,当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还得有少数真正值得信任的能人。   薛崇训一时高兴,便起身走到太平公主的身后,对妹妹说道:“我来服侍母亲。”   妹妹刚才在揉肩,薛崇训也就把手放到太平公主的肩上代替,不料手刚一触到她的肩膀,他竟变得异常紧张起来。太平公主的衣服是上好的料子又轻又软,薛崇训的手一放上去就立刻感受到了她的肌肤触觉,好像没有阻隔一样,甚至肩骨的形状也完全感受在手心里。他的这双练武的手本来是非常稳定的,同时也是一双摸过许多女人各种浑身肌肤的手,而此时他却感觉好像自己这辈子第一次接触女人的肌肤一般,充满紧张和新奇,又好似太平公主的身上有一股什么魔力,一触之下他不知身在何处。   他低下头时,就俯视到了太平公主胸前那高耸的乳房轮廓,自然是用衣服覆盖着的,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锁骨和乳沟。虽然遮着,但这个时代还没发明能撑起来的文胸之类的东西,衣料柔软,那优美的弧度肯定是乳房本来的天然形状。薛崇训从来没有见过比眼前更好的形状,有的很姣好却没这么大的尺寸,有的够大却没这种形状和感觉。他有时候喜欢丰腴的女人,大概那种审美的根源就在这里。   本来薛崇训都有点不太自然了,不料河中公主忽然笑道:“哥哥的脸都红了!”   一句话把他拉回了现实,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装模作样的本事早就练出来,此时便很镇定地说道:“坐了许久突然起身才有点头昏,我的身体很好,你可别瞧低了我。”他直接用了装傻和偷换概念的办法,把脸红偷换成身体不适之类的症状。   河中公主笑而不语,幸好没过多纠缠这事儿。